概述
在温室大棚无土栽培模式下,月季植株的生长环境(光照、温湿度、养分供给等)受人工调控呈相对稳定状态,但萌芽期根部仍会萌发 5-8 个枝丫、花芽及嫩芽,部分芽体在生长周期中会发育为 10-20cm 的枝条。为实现养分精准分配、优化冠层通风透光条件、保障切花品质的均一性,需针对芽体及枝条实施分阶段精准修剪干预。基于此,提出温室无土栽培专用 AI 机器人自动修剪系统的研发需求:
该系统需具备实时感知能力,可识别不同生长阶段(萌芽期、幼枝期)的月季嫩芽与枝条,通过智能算法解析其数量、高度、生长态势、空间分布及健康状态;结合单株保留 4-5 个健壮芽体 / 枝条的核心标准,以及弱枝、矮枝、竞争劣势枝条的剔除规则,驱动机械臂搭载适配末端执行器(如微型剪切装置、电热灼烧组件),分别完成嫩芽疏除与枝条修剪作业。系统需满足无土栽培环境下的操作精度要求,避免损伤保留植株组织,实现修剪过程的高效化、标准化,降低人工成本投入,提升月季栽培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与花卉品质一致性。
需求详情
1. 数据采集与标注针对温室无土栽培环境的特殊性,采集特定场景下的多维度数据:涵盖月季萌芽期、幼枝期的图像数据与三维点云数据,需包含不同品种、不同光照强度(温室遮光 / 补光条件)、温湿度梯度及栽培基质背景(如岩棉、水培定植板)的样本。采用专业标注工具进行精细化标注:对嫩芽、不同高度(10-20cm 及以下)枝条进行分类,明确健壮枝、弱枝、矮枝的界定标签;同步标记芽体 / 枝条的生长方向、健康状态(如黄化、病虫害斑点)及与周边植株的空间关联属性,为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标注数据集。2. 计算机视觉模型采用改进的 YOLOv8 或 Swin Transformer 模型作为基础框架,结合温室环境下的多尺度特征融合策略:针对无土栽培中月季植株密度较高、枝条交叉重叠的特点,强化对细小嫩芽(像素占比低)与中长枝条(形态舒展)的特征提取能力,提升目标检测与语义分割的精度。引入时序信息处理模块,基于温室环境下生长数据可追溯的优势,通过分析同一植株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图像序列,构建枝条生长预测子模型,量化生长速率与趋势,为动态修剪决策提供数据支撑。3. 决策优化模型构建 “规则引擎 - 机器学习” 双层决策框架,适配温室无土栽培的精准化管理需求:◦ 基础规则层:严格遵循单株保留 4-5 个健壮芽体 / 枝条的核心约束;设定矮枝剔除阈值(如高度≤5cm),优先去除对主枝光照遮挡度≥30% 的竞争枝条,保障冠层通风效率。◦ 机器学习层:采用图神经网络(GNN)建模枝条间的空间竞争关系,输入特征包括枝条生长角度(与主茎夹角)、健康评分(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叶绿素含量反演结果)、养分吸收效率(关联无土栽培营养液监测数据)等,输出修剪优先级排序及最优修剪位置(如距芽点 3-5mm 的剪切点)。1. 机械控制模型针对温室无土栽培中植株定植方式固定(如定植杯、种植槽)的特点,优化机械臂运动路径规划:◦ 根据修剪目标类型(嫩芽 / 枝条)动态切换末端执行器,对嫩芽采用电热灼烧装置(减少伤口感染风险),对枝条采用微型剪刀(提升剪切效率)。◦ 结合无土栽培中月季根系固定、植株稳定性高的特征,建立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切割力学模型,仿真不同直径枝条的最佳剪切角度(建议 30°-45°)与力度参数,避免枝条撕裂及对主茎的机械损伤,保障修剪后植株的养分吸收与生长恢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