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访我们有幸邀请到了Poppaws.AI的CEO何东阳,跟我们分享他如何从清华休学到成为AI创业者,最终拿到数百万投资的成长故事
东阳是一位00后创业者,清华大学本科,大四休学开始连续创业。获得奇绩创坛首轮数百万天使投资。Poppaws.AI创始人 & CEO,也曾创办过 AI 算命项目“苏打先生”等,营收数万。他曾是北京知名 AI 社区“AI Tamer”联创,并得到过真格赞助。
Poppaws.AI是一款AI+Kpop的追星App,通过Gen AI扩展粉丝和Kpop偶像的交互边界,瞄准2000亿美金的Kpop粉丝经济市场。该应用采取Kpop偶像的动物塑造形象将其制作成 Gen AI 驱动的桌宠。创造更多更美好的追星体验,让AI偶像在粉丝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东阳的坚定的创业信念是他成功的关键驱动力。他认为创业需要莫名的自信和坚定的信念,能够在困难中坚持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认知。细分赛道如Kpop,是年轻创业者的绝佳机会,因其竞争较少且有巨大创新空间。
他强调,直接创业虽有挑战,但找到感兴趣的领域并深耕,是构建认知和吸引资源的核心。同时,社群运营和用户粘性是产品的非技术壁垒,能帮助创业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年轻创业者的建议是先积累经验与认知,通过大厂或实践构建基础,在新兴领域中寻找机会。保持长期视角和成长心态,是在创业道路上持续突破的关键。
以下是访谈全文,希望每一位坚持创业的年轻创业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SP1: hello东阳,感谢你今天接受我们的专访,可以分享一下你的创业背景和Poppaws的创业经历吗?
何东阳:我的本科专业是自动化,然后科研的方向是偏向于强化学习。我选择做这个产品也是希望在AI赛道中探索实际的应用机会。
我的创业产品是一款面向Kpop粉丝的电脑端桌宠软件。其实在2023年春季,我开始探索AI领域的创业方向。今年4月,我开始尝试用语音克隆技术开发一些新应用形态。在刷社交媒体时,我有注意到粉丝们会用语音克隆技术模仿偶像的声音、音乐等内容。于是我对Kpop粉丝群体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是否可以为这一群体打造更有趣的AI应用场景。到7、8月份,我们逐渐聚焦于桌宠这一产品形态。
它是一款电脑端类似QQ宠物的软件。用过QQ宠物的朋友应该能想象桌宠的样子。软件内的偶像形象并不是本人,而是采用了“动物化”的玩法设定,比如粉丝可能会把偶像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兔子。我们的语音模型基于开源模型微调克隆偶像的声音。用户可以和桌宠聊天,它会主动弹出一些文字内容,有点像 AI ChatBot。
SP1: Kpop是一个相对细分但却极有潜力的市场,相关市场规模达到两千亿美金。你能跟我们分享下你的创业过程,是怎么发现这个市场和痛点,demo制作、怎么找到第一批用户以及推广的。
何东阳: 我经常使用小红书、抖音和微博等主流社交媒体,观察用户发布的内容,分析他们的兴趣和关注点。从中判断哪些行为体现出未被满足的需求。我觉得最重要的点就是你得去观察, 大家平时在什么事情上持续地花费时间和精力,那就是你可以深入挖掘机会的标志。人们愿意投入成本,就说明这件事情有潜在的市场需求。
我个人做这件事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了解 Kpop市场,因为其实我并不是一个 Kpop的粉丝。 首先我做了用户访谈,然后我做了行业调研, 研究已有的Kpop AI产品和相关周边。有了基础的认知过后,我会对Kpop粉丝群体的行为总结出一些框架和判断。在这之后,我们去调查市场上已有的 AI 产品的形态,看看有没有本身就已经被市场验证的, 但是没有特别多人做的很好的产品形态。确定好产品形态和应用程序场景后,我们再针对这个具体设定去做更深入的用户调研。
在创业早期我们用户调研的渠道其实比较简单。我们是直接从周围的朋友开始收集数据,再去网上找一些用户进行调研。我们能触达的主要用户主要来自于小红书。因为一开始我们通过小红书去进行内容营销和运营,积累了一定的启动用户。等粉丝量积累到过千之后,我们就开始去推出产品的MVP。目前我们demo的初始用户大概有1000人。
何东阳能走到今天,不是偶然,而是靠他对细分赛道的敏锐判断、坚定的信念、持续的认知提升,还有抓住资源的能力。他发现了Kpop + AI的机会,通过社交媒体观察用户需求,找到那些没被满足的小痛点,再用快速迭代验证了自己的产品形态。在最难的时候,他靠信念扛了下来,把压力变成行动力。可以说,这些经历不仅让他走出了自己的路,也为其他想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条可以参考的路径,甚至能让人少点焦虑,多些信心
SP1: 其实我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情,很多点子你会发现别人已经做过了。你们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和市场定位的?
何东阳: 我们这个桌宠产品形态本身已经有些团队跑的比较好了,但是以二次元游戏陪伴场景为主。但退一万步讲,如果出现一个和我们应用场景和产品形态都高度相似的创意,有时候也是一种好事。这说明市场认可你的产品需求。大家可能最担心就是具备更多资源的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但我个人认为在市场早期并不会存在激烈竞争。因为市场总体来说都是处于空白期, 除非这个市场潜在容量就非常有限。
但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说,竞争是需要考虑的。这就需要CEO提前去判断在这个行业里面有哪些要素可以构建市场壁垒,然后去在公司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迭代出壁垒。 我觉得市场壁垒不一定是技术壁垒, 互联网也会存在一些非技术壁垒,比如说网络效应。我觉得对我们的产品来说肯定没有明显的技术壁垒, 我们也没有在这个赛道上的任何产品看到有明显的技术壁垒。总的来说,赛道本身确实就很难构建起来壁垒,我们也在探索的路上。
我们现在的壁垒主要来自于粘性。我们的产品其实有点像IP衍生物。对IP产品来说,如果能够产生粘性的话, 用户迁移是有一定成本的。这个场景带来的情绪价值还是能有很强的粘性的。虽然很多投资人甚至身边的朋友都不太理解,但这是基于我们产品的具体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在产品早期我们AI的能力还没有能够很好的优化,但我们却已经发现有很多用户每天都频繁地和产品进行交互,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SP1: 比较好奇你们对产品的商业化策略是什么样的?作为粉丝经济产品社群运营应该尤为重要
何东阳: 我们其实也还没有完全开始商业化,这个也是下个阶段的重点。目前的我们打算通过一些增值服务,比如说卖衣服,卖皮肤的方式进行一些商业化试水。
关于社群运营,我最近一个月都在研究这个事,确实不少心得想和大家分享。首先对于粉丝群体来说,产品和社群运营是一定要力求精细化,尽可能避免踩到粉丝群体的雷区。我们的经验就是不要说特别敏感的话,然后确保每句话都是专业的。我们团队里有很了解Kpop的女孩子去审核发布的内容。同时运营的小伙伴也需要对Kpop群体的核心需求有充分了解并且有足够的网感,这种能力可能要基于大量地使用社交媒体才能培养。
他的这些经验其实特别适合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刚起步、和他起点差不多的人。无论是从社交媒体找切入点、通过情感价值抓住用户,还是靠精细化运营社群,这些方法都很实在,操作性很强。虽然以后随着认知提升,他对这些问题的想法可能会变,但这些阶段性的经验已经足够让刚起步的年轻创业者受用。相比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何东阳的分享更贴近年轻创业者的处境,毕竟他的做法是基于和大家类似的资源和环境,而不是从资源丰富、环境完全不同的角度给出的高高在上的建议。
SP1: 未来会考虑把商业模式拓展到C pop或者其他细分娱乐方向吗?
何东阳: 我们在早期还是想集中在 Kpop。一开始我们选择做Kpop就是因为它流量高而稳定,并且Kpop偶像的定位很适合日常陪伴这个场景,这样IP迁移会让用户觉得很自然。Cpop的偶像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顶流偶像咖位太大, 本身定位就不属于亲民挂的,如果把他们设计成每日陪伴的角色会感觉很奇怪。
SP1: 大家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其实都有很多种选择, 可以去上班也可以走学术,是什么让你选择了创业这条看起来更难的路,并且坚持到今天的?清华的学历找一个好工作并不难。
何东阳: 我从大二开始就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 然后探索自己存在的价值。我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就发现创业这件事明显相比于其他的选择比如说上班和做科研,会给我带来更多更大的热情, 让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但确实,当时也面临着很多其他的选择, 比如继续读书或者上班。
我想尝试创业想了两三年了,我觉得从长期来看,创业对我的ROI还是最大的。所以为了避开其他选择带来的短期诱惑,我选择主动抛开和放弃一些可能性。例如就业和读书,正常来说,大家都会努力学习去拿更高的分,或者为了读书深造收集信息和准备相关材料。 但其实我在那个阶段基本上是半放弃的状态,我基本上都不怎么去上课。
当时让我容易动摇的一个选择是保研。清华的保研率相对其他学校很高, ,可能稍不注意我就会被一个看似很好的去处给吸引。所以我就刻意地让自己没有那么多好的选择。基本在读书这条路上,我没有话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四的时候我选择休学了一年,很多人劝我去找个班上或者为读研准备一些材料,我都没有放在心上。到今年4月份的时候,所有的选择都明显不如自己直接创业更合理,我就开始就全力以赴的探索创业的事情,然后拿到了奇绩创坛的投资。
我觉得还是要选择自己长期感兴趣,对自己成长来说最好的事情,然后屏蔽掉其他选项的诱惑。
SP1: 在创业过程中你有没有经历过那种很绝望的时刻,是怎么度过的?
何东阳: 我觉得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绝望。比如说在我去年刚开始做 AI 的时候, 大家都很有热情,但做了一段时间过后发现 AI 的各方面能力有限, 其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的乐观。那个时候我开始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一些失望,然后对整个环境产生一些失望。后面我慢慢看到这个现象后面的本质:当前确实还处于技术发展早期。大家的判断确实过于乐观,但也是种很正常的情况。
之后我的心态开始变平静,并重新开始寻找新的机会。心态好了一段时间后又会发现面临新的问题,比如说项目发展没有足够的资金,甚至是自己的生存可能都出了一点问题。于是我就开始产生新的失望。等筹到了钱,又会发现没有足够且合适的同伴并肩作战,或者自我的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没有匹配当前的资源,这也会让我感到新的失望和挫败。总的来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失望,但也有不断出现的希望。
SP1: 你是怎么克服这些失望的?
何东阳: 我觉得核心就是你对创业本身的热情。因为创业就是一个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断解决困难和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个必然的事情。我觉得不存在没有困难的创业。对创业者来说拥有莫名其妙的自信还挺重要:你要始终相信自己。
你甚至不用相信自己是对的,你就算是错的又会怎么样呢?你的做的过程不就是验证他是错的或者是对的吗。创业早期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专注于过程。因为大家懂的东西都太少,认知太有限了, 很难在早期做出一个所谓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它更像是一个你把迷雾给剥开,慢慢发现事物本质的一个过程。
SP1: 创业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是怎么挺过来的?
何东阳:应该是今年4月开始全职创业后的头两个月吧。那个时候,我发现自己既没有明确的生存能力,也没找到清晰的方向。没有生存能力就会感觉连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而没有方向的话,每天的努力好像都白费了,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后来还挺幸运的,有个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位天使投资人,他投了一笔钱,能让我先撑住。到了7月份,我也开始自己尝试赚钱,结果还真挣到了能维持半年的生活费。在这样的绝境中,我也慢慢逼出了自己的生存能力。
至于创业方向,我觉得核心是多跟人交流,多学习,关注行业里的最新动态。在有灵感后坚持在一个方向上探索,尽量不要频繁的切换赛道。
SP1: 你觉得自己的项目为什么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何东阳:我觉得奇绩选择我们,可能更多是因为我的全职创业的勇气,以及我表现出来的成长性和潜力。对国内名校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敢于全职投入创业,其实是挺少见的。同时去年我在奇绩创坛实习过一段时间。申请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填一份表格把自己的经历写清楚。我在里面详细展示了自己的创业相关经验,比如我们去年搞的AI赚钱大赛。除此之外,我还写了自己对创业的认知、动机等等,让他们能看到我的优势。
像我们去年做了一个AI赚钱大赛,我就把它写上去了。总之尽量把和创业有关的经历都给写上去,并且要把自己对创业的认知、为什么要创业, 对创业的动机也都写上。
SP1: 我还想问个问题,你其实已经成功融资两次了。但现在很多年轻创业者他们很难有这个渠道去融资, 尤其是第一笔融资。你能不能分享找到第一笔融资的经历。
何东阳: 其实我当时没有刻意的去找投资,而是投资人刚好有投资需求。他是娱乐行业的音乐人,和我们的赛道是类似的。按照我的经验来说,我觉得年轻人的第一笔投资其实可以去找身边的人(比如朋友或者家人)投一笔数额不大的钱。在创业初期给自己一些信心也是蛮重要的。
SP1: 从你的角度来看,现在AI赛道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较好的机会呢?现在国内很多创业门槛是博士,但很多年轻人可能并没有这样的背景和资源,那你觉得对他们来说有哪些可探索的机会。
何东阳: 如果想做一件伟大的事业,那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挺重要的。对年轻人来说, 你首先要相信你会做成一件伟大的事儿。有了这样的决心过后。然后再去找到感兴趣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上面不断的学习,通过各种方式。博士只是一个身份。他在创业中最大的作用可能是会让融资更容易。但我们看到真正有创业精神的人,他一开始没有人给他投资也会坚持做下去并且获得成功。核心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能够在没有博士学位的情况下,基于你的创业精神去快速的学习一些博士才能掌握的东西。可以不用写代码,但你至少得懂大语言模型,它基础的能力,它可以适用的应用场景。它相关的应用类型有哪些?就是这些层面的认知。
在有稳定信念的前提下,第二点就是持续不断地提升认知和在一个赛道上深耕。我认为对创业者来说,认知提升的前提必须有信念且有在一个领域去尝试实践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的话,很难获得真正深层次的认知。我们看到的研报和推送其实都是别人的二手认知。你看到过后,很多其他创业者也看到了。只有亲身经历能让你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发现别人没发现的机遇。
SP1: 你觉得创业者成功的几个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何东阳: 我觉得第一就是你得有信念。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得能够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必须得有不择手段的去胜利的决心。第二就是认识水平。你得对做的事有全面和客观的判断。在特别是在极度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得有相比其他人更准确,错误率更低的判断。第三个就是运气。就是这就很玄学,但我觉得认知越高的人获得运运气的概率更越大。
然后像资源其实也是很多人会提到的因素。我同意构建资源的能力也很重要,但我认为这个条件可以通过前三点去构建: 一个人展现出足够的信念和认知,我想他就会吸引资源聚集。
SP1: 现在很多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毕业的时候会面临一个选择。他可以像你一样直接创业,或者说大厂或者实验室沉淀和积累一段时间。你对这两种路径是怎么看的?
何东阳: 虽然我选择了直接创业,但我觉得后者是更为稳妥的选择,其中去大厂应该会更好一点。你能学到一个公司体系里不少的东西,包括公司架构, 人性和运作方式等等, 这对创业还是很有帮助的。尤其如果你要做互联网相关的创业,在大厂的经历能帮助你在短期内认识很多优秀和同频的同龄人。这可能就是未来的事业伙伴。
我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不太支持不去直接创业。简单来说我就觉得是太难了。在这么难的情况下,你很难真正的学到东西。打个比方,让小学生去做小学生的题可以提高做题熟练度和训练思维模式,但你让小学生去做大学生的题,其实没有太大意义。
SP1: 你认为这两条路的最大差异在哪里?
何东阳: 我觉得还是认知。年轻人要想构建足够深入和全面的认知去促成一次成功的创业,其实是难度不小的事情。在中国这样的创业环境,绝大部分年轻人还是不太适合创业,就包括我自己最近都在思考认知这个事情。我觉得能够承载创业成功的认知确实是需要长期去构建的。当然,在新技术诞生的时候往往会催生新兴行业的生长和变化。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 从零开始构建认知。而这种机遇对年轻人来说是大有机会。
比如说我们所在的Kpop + AI 这个赛道,基本上是从去年开始才有相关的产品出现。因此大家的认知水平和对新机会的把控力没有相差特别多,并没有人真的深耕了几十年。我认为这类细分赛道是适合年轻创业者入局的。
SP1: 但是你还是选择了更难的一条路。
何东阳: 我是有运气成分在的。首先我有两笔投资, 一笔投资给了我信心,让我坚持沉下心来去做一些事情。另一笔投资来自奇绩创坛。不仅如此,我在这个平台结识了团队里的很多伙伴,这都是我创业路上的资源。但如果你要我从零开始,没有任何人的帮助去做一个创业,难度实在太大了。
SP1: 现在你对未来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有什么展望吗?
何东阳: 我希望自己能保持不断的成长的状态。这可能是管理能力的成长,可能是战略能力的成长,也可能是一些细节上面为人处事的成长。说到对公司的展望,首先我希望我们团队的每一个小伙伴都能在我们的项目上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能有一定程度的成长。同时也希望我们项目的主产品能够突破性的进展,比如找到粘性更强的应用场景。希望我们公司能在未来一年探索出新的造血能力。
SP1: 你有没有崇拜的偶像或者榜样?
何东阳: 明确的人是没有的,但是我最近会更关注中国的创业者,比如说像王兴。之所以提到王兴是因为他也是清华毕业的, 本科就开始创业的一个前辈,所以我会看参考他的经历会多一点。
SP1: 你对年轻创业者有什么建议吗?
何东阳: 找到一个感兴趣的点,然后去挖掘它的商业价值。你得找到一个感兴趣的事情,才有更大的可能性拥有坚定的信念,持续不断地学习去提高认知的动力。
文章来自于“SP1SP1”,作者“Leohim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