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热度有一种真实可见的形态,那就是排队长龙。
我们TOP最近去赶了一个场子,入口外排队15分钟以上,原本容纳300人的场地涌入了700多位听众,大家甚至不介意站着听完全场。
这个场子就是在2025年2月的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模速空间”专场,我们被这股扑面而来的AI热潮所震撼,而这场盛况背后隐藏着更大的故事……
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模速空间”专场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TOP研究院开年以来多次前往上海徐汇滨江,深入“模速空间”实地探访,与运营负责人等数人进行深入对谈,希望将最核心的干货提炼出来分享给大家。
放眼全球,以MIT、斯坦福等顶级高校为核心辐射的创新生态,催生了Y Combinator、Plug and Play、CIC、LabCentral、Station F、MaRS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孵化器典范。TOP研究院长期关注和研究这些全球标杆,并将之视作中国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参照。
位于徐汇滨江的模速空间SMC,
同样胸怀“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这一宏伟目标。
从2023年10月揭牌之初仅1.5万平方米的探索试验田,到如今扩张至近6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模速空间已经快速集聚超百家创新企业,覆盖从算力芯片、基础模型到工业、医疗、金融等各个垂直领域的完整产业链条。短短一年多内,这片AI热土上的企业总营收已突破10亿元,其中,无问芯穹、财跃星辰等企业完成单笔亿元级融资,而LiblibAI更是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AI图像生成平台。
更为惊人的是:
到2025年上半年,模速空间的总面积还将扩展至10万平方米,
一个全球级别的AI孵化生态正加速崛起。
位于徐汇滨江的模速空间SMC
模速空间打造“全球最大”,不仅体现在体量的飞速增长,
更在于它所营造的“全生态”式创新环境。
与传统孵化器的简单聚合不同,模速空间更是生态:她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企业间互相合作、共享资源,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邻居变为合伙人,构建起“大院大所+顶尖企业+超级平台”的多维创新势能。
模速空间追求的不只是“投资几十家公司孵化出一家独角兽”,更致力于搭建一个充满人际互动与智慧碰撞的交流平台,激活一个庞大的生态社群,以“人”为本,孕育AI产业未来的无限可能,进而构建自己的影响力。
近期,模速空间获得2025年福布斯中国行业发展影响力机构称号
具体来说,模速空间:
与不少孵化器多元化布局策略不同,模速空间一开始就瞄准了人工智能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大模型。
通过上海智能算力加速计划,模速空间联合三大运营商及阿里云、腾讯云等龙头企业,共建算力池,再叠加市区两级的算力补贴,大幅缓解初创企业的“算力焦虑”;同时依托市级语料平台库帕思,归集超过100PB的行业数据,联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机构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作为最早入驻模速空间的企业之一,无问芯穹与上海仪电、模速空间共同打造了旨在解决大模型企业算力瓶颈的重磅平台——“算力生态超市”。
值得注意的是,无问芯穹这家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特别关注的唯一中国AI基础设施企业,迄今为止已吸引了1.4亿美元的资金,其核心技术团队正出自清华大学纳米集成电路与系统实验室,提出了大模型算力“三步走”构想。
在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无问芯穹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布的模速空间算力生态平台,标志着大模型领域的规模效应正式显现。
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模速空间”专场
在模速空间,企业的汇聚远不只是空间上的简单叠加,更是资本、技术、场景资源间化学反应的生动体现。
上游,无问芯穹推出了全球首个千卡级异构芯片训练平台,清程极致则研发了兼容英伟达与国产芯片的万卡集群框架;
中游,阶跃星辰、MiniMax等基础模型企业构筑了稳固的技术基座;
下游,达卯智能推出能源大模型提升电网效率,秘塔科技以AI赋能全流程写作,爱诗科技攻克AI视频模型应用,LiblibAI的Star-3模型更成功登顶图像生成赛道……智象未来则吸引了国家领导人的现场考察。
正是这种环环相扣的生态结构,让模速空间迅速吸引了225亿元规模的上海市人工智能母基金,链接百余家投资机构,甚至让红杉中国、蚂蚁集团等资本纷纷前来“扫楼式”猎寻优质项目。2024年园区内企业融资总额超过20亿元,早期项目获投率更是高达88%。
当资本与生态完美融合,产业就像是插上了翅膀,模速空间以令人震撼的速度成长为AI创新高地。
为什么模速空间能迅速崛起?
首先,它则得益于一种
极具中国特色的政企协同模式。
模速空间撬动了强大的政策杠杆:
首创企业备案奖励与算力叠加补贴,入驻企业最高可享受100%的租金减免,仅算力成本一项就降低40%。
更重要的是,它并不仅仅停留在资金补贴层面,还主动搭建场景对接平台:园区联合上海市国资委举办了超过百场供需对接会,将初创企业直接送入产业链核心环节,例如推动“无问芯穹”参与国家级AI训练场建设,助力“蜜度蜜巢”快速落地政务、司法应用场景。
同时,模速空间还在积极构建全球链接:与亚马逊、华为共建联合实验室,携手帝国理工、卡耐基·梅隆大学举办顶尖高校校友日,更计划对接法国Station F、美国Founders Space等全球顶级孵化器。
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巧妙结合,让模速空间具备了迅速扩张的全球化视野。
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的服务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在模速空间里,
“AI First”原则远远超过了行政惯性:很多活动甚至不安排领导致辞,直接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开始对话。“政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明确定位于赋能企业发展,而非“主角”。
这种低姿态、高效率的服务模式,
已经成为“上海模式”的一大亮点。
甚至连“模速空间”的名字,都充满了奇妙的偶然性与极客精神——当年只是“大模型孵化加速空间”的项目简称,却迅速成为了上海AI产业最具辨识度的IP之一。
徐汇区在科技创新、城市更新、文化消费融合发展的“三驱动”模式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潮西岸气质。这种轻松而不失严谨的创新氛围,使模速空间与其周边环境实现了高度的生态共生:
不仅吸引了人才的集聚,也提供了极富创造力的日常生活场景。
更重要的是,徐汇AI领域的创新生态正在不断溢出,带动周边的“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园”五大资源互动互融,以“小生态”推动“大生态”,逐步为徐汇乃至全市带来了越来越广泛的AI辐射效应。
模速空间背靠西岸AI产业集群
从工业化时代迈入体验经济时代,模速空间堪称产业社区运营的教科书级示范:从产业入驻,到品牌出圈,再到社群快速响应。
比如,极氪汽车急需寻找车载音乐模型供应商,园区内很快便有企业主动响应,快速实现对接并解决需求。这种“近水楼台”的快速反应力正是模速空间区别于传统产业园的重要特征。
不经意间,模速空间的社群精神大大降低了科技与大众的距离。
在2025年GDC模速空间专场活动中,我们看到许多家庭带着孩子前来体验AI科技产品。而身后不远处,专家正在热烈讨论AI大模型的未来,这样的跨行业、跨年龄对话,让人工智能真正走进了民众的生活。
模速空间里举办各类活动与讲座
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模速空间”专场
最近,模速空间与Z·Pilot联合打造的上海首家全球AI潮品店也正式亮相,迅速将科技场景与消费潮流无缝对接,让更多人轻松感受到前沿科技的魅力。
模速空间与Z·Pilot携手落地的上海首家全球AI潮品店
从政企协同、区位优势到快速反应的社群互动,模速空间已经远不止是一个孵化空间,而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创新模式,更是上海乃至中国AI产业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从一块不足2万平方米的AI试验田,到如今即将突破10万平方米的全球最大人工智能孵化器,短短500天,模速空间一步步成长为上海的创新新地标。
但,徐汇区对AI产业的雄心远超当下。
2025年,模速空间五期即将启用,徐汇区提出宏大的“十百千万计划”:
十万平方米创新载体、百个备案大模型、千家新增大模型企业、万亿级产业辐射效应。
同时,以模速空间为核心,徐汇还计划全面推广其成熟的“机制+政策”模式,形成“一核引领、三圈辐射、多点支撑”的创新布局,构建上海AI创新版图的战略新高地。
行文至此,我们来看看:
模速空间未来会在哪些地方发力?
要知道,从一开始,模速空间就瞄准真正的全球级别的创新标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模速空间依然有挑战要跨越。
特别是,与Y Combinator、Plug and Play、Station F等国际一流孵化器相比,模速空间的国际化程度仍需提升。
入驻企业中,真正具备全球视野和影响力的团队偏少,目前尚未出现OpenAI级别的全球领军企业。不过,模速空间对此已有清晰布局:
依托“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成立了企业出海服务平台;联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模速路演日”IP。
今年2月,模速空间更首次自发组织企业赴阿布扎比参加全球AI国际展会,迈出全球化重要一步。未来,模速空间正积极筹办对标CES的西岸国际科技消费节,以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全球影响力,真正将自己打造为AI企业全球创业的首选地,成为全球AI企业落户中国的首站。
正如模速空间运营负责人所言:
“我们不仅要孵化企业,更要孵化时代。”
这段时间,我们高频率地对模速空间进行深入的实地探访,越是了解得多,越是发现这个“最大人工智能孵化器”有独特的魅力。
虽然每一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我们希望模速空间的做法也给到其他孵化器、其他片区一些启发,为此,我们总结了模速空间的独特配方:
模速空间精准锁定人工智能赛道,并充分利用西岸片区已有的产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腹地,实现产业与地理优势的高度协同。
类似的全球成功案例有洛杉矶的La Kretz Innovation Campus专注清洁能源,以及波士顿的LabCentral精准对标生物医药领域,这都体现了片区产业与精准定位相结合的强大效应。
模速空间构筑了从基础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连接高校、企业、资本和政府资源,创造强大的“飞轮效应”,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市场化。全球范围内类似成功案例还有我们正在合作的ATLATL飞镖加速器、深圳科创学院等,这些园区均凭借生态闭环降低了研发成本,极大提高了产业创新的速度与成功率。
模速空间与徐汇西岸深度共生,创造了一个集科技、艺术、商业于一体的全新“体验场”。这里地下商业街连接繁华,步行便可抵达滨江艺术地标;AI与艺术碰撞出独特的场景魅力,即使忙完一天的工程师,也能下班后看场艺术展。这种“科技内核+商业外延”的日常场景,让科技直接落地商业化实验,吸引了大量年轻创新者和消费者。
模速空间SMC位于西岸传媒港裙楼空间中
与不少成功的孵化器类似,模速空间通过租金、风险投资场地费、政府补贴等实现运营平衡。
同时,模速空间从创业企业入驻开始便强化“自带资本”模式,配合政府扶持,大幅降低企业初创成本。
此外,园区团队由战略规划、技术支持、运营管理、品牌建设和社区服务等多元化职能共同驱动,提供精细化、全方位服务。
模速空间SMC举办多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
500天,模速空间已红透半边天,而且每隔半个月便有新的惊喜不断涌现。
前不久,TOP之前曾经在Station F的案例文章中追问道:
在模速空间,我们不仅看到了答案,
更看到了无限广阔的未来。
文章来自于“TOP创新区研究院”,作者“孵化器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