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为什么要啃AI医疗这块硬骨头?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 热门搜索 #
蚂蚁为什么要啃AI医疗这块硬骨头?
6372点击    2025-07-03 11:31

蚂蚁为什么要啃AI医疗这块硬骨头?


AI 对医疗行业的价值,比其他行业可能都要更大。


空气只有在失去时才最重要。


健康也是如此,当体检报告亮出红灯,或者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症,健康的珍贵才会被意识到。


清晨 5 点,城市三甲医院的挂号大厅排起蜿蜒长队,这是张姚(化名)这周第三次凌晨赶来排队,为患哮喘的母亲抢呼吸科专家号,她没有别的办法了 —— 线上预约总卡在系统崩溃,电话始终拨不进去,黄牛号加价实在太高,社区医院直接开了抗生素 —— 但很快电子屏跳出 “号源已满”,她苦笑,“小医院看不准,大医院挤不进。”


另一边,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诊室,主任医师毛洪京,也是全国顶尖的睡眠专家,这位从业二十余年的医生感慨道,“即使每天很辛苦工作,加班赶点,一年也只能接诊一万名左右的患者。” 毛洪京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概有 30% 的人存在睡眠健康问题,而根据他所在中心的数据,青少年的睡眠问题在过去十年增加了 15 倍。


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是医疗体系的长期问题,一位医疗行业从业人士说,中国 3% 的三甲医院承载了 42% 的诊疗人次,“足以想象三甲医院的拥挤程度。”


“排队一上午、看病三分钟” 虽然是个严峻问题,但也只是健康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上海市东方医院妇产科主任段涛说,医生跟患者沟通的时间主要在诊中,也就是三五分钟,住院期间多数也是三五天,“诊前和诊后,院前和院后都仍需要大量时间来跟进患者的情况。”


曾经最困扰仁济医院肿瘤科护士长仇晓霞的,是病人离开医院之后的疾病管理。她说,肿瘤科病人做化疗是一个长期治疗手段,平均一位患者需要化疗 6 - 8 次,每一次化疗后的 3 天是很关键的观察期,“病人在医院半天化疗后回家会出现什么状况,很难预判,上十种毒副反应都需要及时进行个性化症状判断。”


而对于更大范围的人来说,他们不是要到患病后才需要健康管理。中国有超过 2.6 亿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已经超过了 75%,每天有大概 2 亿用户在网上搜索查询健康问题,但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他们到医院小程序翻找,不知道应该找哪个科室,挂哪个医生的号。


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一直存在,但长期面对的问题都是,没有充分的优质供给,没有人人可用的管理工具,医疗信息的鸿沟难以跨越。


现在,行业从业者们正寄希望于将 AI 用于改变这样的现实。蚂蚁集团副总裁、医疗健康事业部负责人张俊杰觉得兴奋,在数字医疗行业干了 11 年,前十年互联网大多数时候都在解决人们看病更便捷、效率更高的问题,而从 2024 年开始,AI 为各行业生产力方面带来很多创新,他们也终于看到机会——通过科技力量深入供给侧,推动医疗健康服务更普惠。


6 月 26 日,蚂蚁发布了一款独立的 AI 健康应用 AQ,不仅提供上百项 AI 服务,也连接全国超 5000 家医院、近百万医生、200 个医生 AI 分身等专业服务,并适配了鱼跃、三诺等居家慢病管理设备及华为、苹果等健康可穿戴设备。


“我们的目标,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健康管家,如今实现路径逐步清晰了,AQ 是更靠近患者端的一次尝试。” 张俊杰说。


AI 变革医疗,比其他行业都更彻底


医生的精力有限,一天的接诊量也有上限,毛洪京和很多医生一样,常常会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024 年 10 月,毛洪京成为浙江首批上线 AI 分身的医生 —— “毛洪京医生智能体”,为睡不好觉的患者提供诊前评估、AI 电话、睡眠自测等医疗服务。


通过 AI 分身,毛医生的智能体平均一天就可能服务到 2 万- 4 万人,最多的一天服务量达到 11 万人次,而在过去,他每天最多只能接诊 30 多名患者,一年坐诊加班赶点也就看一万个病人。上线 8 个月,“毛洪京医生智能体” 已累计服务超 400 多万患者,咨询用户覆盖全国 342 个城市。


这是毛洪京以前无法想象的现实,这个智能体并非简单的问答机器,而是吸收了整个中心过去十年积累的临床诊疗思路、超 5 万篇专科科普及论文资料,毛洪京说,“希望未来 AI 可以帮助解决 80% 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让医生有更多时间处理疑难杂症。”


目前,智能体已可以深度参与到诊疗咨询的整个流程:在深夜,打电话给毛洪京智能体的用户中,很多是因为焦虑难以入眠的年轻人,在西藏的患者也不用来回奔波,而有严重情绪问题、睡眠障碍的患者,智能体会建议他们立即寻求医生的线下帮助,毛洪京的助理也会主动联系病患。上线至今,已帮助毛洪京医生团队筛查出约 2 万睡眠障碍人群,并为他们提供更深入的长期诊疗服务。


段涛一直走在创新的第一线,他早早开设了个人公众号,利用业余时间为大众科普,粉丝已超过 1000 万。他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离开、加入上海东方医院的重要目标,就是探索 AI 医疗。在 AQ 上推出产科智能体,就是他拥抱 AI 的一小步,这个智能体的服务范围覆盖备孕、怀孕、产检、分娩、产后康复、心理、营养等多个领域,目前上线测试仅两个月,已为 4 万多患者累计服务超过 6 万次。


段涛同时还是东方医院医学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他说自己接下来还计划推出两个智能体:一个是帮助全国妇产科医生做培训的智能体;另一个跟医院管理相关的智能体 —— 在医疗系统里,需要 AI 帮忙的不仅是患者和专家,还有县城及以下城市的医生、大部分医疗从业者和医院的管理者。


人们在就诊前也会先使用大模型进行初步筛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陈修远,明显感受到大家对大模型的使用在 2025 年变得更加成熟,他说,很多病人看门诊前会和大模型充分沟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问出精准问题,“这是大模型对医患关系的一次大的推动。”


一位电商平台高管对我们说,在电商领域,AI 主要的帮助还是在生成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及提高广告投放的精准匹配度,降本增效是他们首先考虑的目标。


看起来,AI 对医疗行业的价值,比其他行业都要更值得期待。


百川智能创始人兼 CEO 王小川在今年初曾对我们说,医疗资源的核心瓶颈是医生供给不足,而非信息匹配,这不是互联网逻辑能解决的。所以在这时做挂号网、春雨医生、好大夫,只是帮患者找医生,搞不定供给。“AI 赋能,才有可能提升医疗供给,尤其是基层医疗供给。”


在金融和医疗健康领域,专业性和可靠性都至关重要。蚂蚁集团 CEO 韩歆毅说,今天的通用大模型还无法满足这些需要,蚂蚁研发的金融大模型和医疗大模型有能力为用户提供可信赖的服务。


根据蚂蚁官方公布的信息,其医疗大模型不仅具备 “医学思维” 的推理能力,还具备 “能说会看” 的多模态能力,依托超万亿 tokens 专业医疗语料底座,支撑自主研发千亿参数多模态模型,并融合千万级医疗知识图谱,能够对疾病特征、诊疗逻辑和医学表述实现深度理解。此外,蚂蚁正筹备 AI 健康实验室,推进 AI 在医疗领域前沿研究。


至少在医疗行业,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在张俊杰的观察里,2023 年初 ChatGPT 问世后,他发现,上到八九十岁的院士,下到年轻的主治大夫,每个人都在积极了解、使用大模型。


他们有的开始花时间整理疾病指南、标准化病例,以此来训练 AI;他们有的想利用 AI 帮助自己筛选最新论文做科研;年轻的主治医生想要快速成长,基层医生想利用 AI 提升自己。


“我们都在学习怎么跟 AI 一起并肩工作。” 张俊杰这样总结。


医疗从业者是高知人群,他们对 AI 的研究完全不亚于互联网从业者,是最早一波接触 AI、研究 AI、拥抱 AI 的人。以前,知识的积累是医生最高的门槛,这背后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平等的时间和年龄,但现在,AI 或许可以帮年轻医生、医学生加速进步。


张俊杰在蚂蚁做数字医疗已经 11 年,他坚信,未来 5 年中国医疗的数字化和 AI 化进程会比前五年更快,他说以后的每一年,大家都会觉得 “哇,居然可以这样。”


他甚至修改了自己的签名档,以前是 “积跬步,知千里”,现在是 “日日新”,因为一定要跟上快速变化的节奏。和我们交流那天,他说自己比前一天的 “新”,是认识到人类对 AI 的情感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医疗这件事上,“普惠” 最重要也最难


6 月 30 日,蚂蚁集团发布《2024 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医疗健康业务也升级为 “普惠医疗健康” 板块,成为蚂蚁集团的五大业务板块之一。另外四个板块分别是:数字支付与生活服务、数智普惠金融、科技产业化和全球化。


五大板块里,只有金融和医疗健康两个板块,前面加上了 “普惠” 的定语,因为数字支付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金融、医疗依然是对大部分人来说重要、但门槛依然很高的服务。医疗健康尤其如此,很多人不是不愿,而是不能、不会。“普惠” 的终点,是平权,是让每个人都有使用这项服务的平等机会 —— 它不该那么贵、不该那么稀缺、也不该那么难理解。


蚂蚁在医疗领域的 “普惠” 可以拆解为三个方面:


1. 操作更普惠,哪怕是不会打字的老年人,当健康有问题的时候,就像跟人打电话一样,张嘴问一问,就能把所有的事情搞定,未来能通过对话实现挂号、查医保、管理健康档案等;


2. 医疗资源更普惠,小地方、小乡镇、农村的人,也可以像一线城市的人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健康资源;


3. 医疗服务更普惠,普通收入的家庭也可以和有专属医生顾问的富裕家庭一样,享受到更贴心、更懂你的健康管理服务。


这里的逻辑是:利用 AI,一方面开源,用技术手段升级和扩大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在需求上降低门槛、增加广度,先解决绝大多数人的问题,让老人等弱势群体也可以和年轻人一样去享受服务,同时把需求更往深处推进一步,让人们都有机会享受到更懂自己身体状况的健康服务。


AQ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逻辑诞生的:2024 年 9 月支付宝上线了 “AI 健康管家”,测试运行 10 个月才拥有了自己的姓名,张俊杰戏称 “像十月怀胎一样”。这期间,AQ 已服务了超过 7000 万用户,由 2 名院士领衔近 200 位三甲名医开通了 AI 分身,7X24 小时为用户答疑解惑,还有近百万医生在上面开通了问诊和挂号服务。


蚂蚁为什么要啃AI医疗这块硬骨头?


AQ 介绍和应用界面。


它面向大众,承担着 AI 健康管家的角色,用户可以说一句话、打一段字,直接要求这位管家为自己办与健康相关的任何事。和其他产品最大的不同是,当对病人分析症状后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就医,AQ 会智能适配和建议最合适的医生去挂号,无缝连接到线下环节,用一个入口解决所有问题。


很多能向 AI 问出健康问题的人,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有一定医疗知识储备的人,而在整个中国,还有大量连问题都问不出的人。这个背景下,张俊杰说,他们在打造 AQ 的时候,希望它不仅能回答问题、看报告、办理服务,还希望它能够真正得懂每一个用户,为用户提供私人定制化的健康档案管理。


要服务好用户,就一定要把医生和机构都拉进来,“他们是和我们同一个阵营的。” 张俊杰说,除了面向用户端的 AQ,面向医生群体,他们推出了 “AI 超级医生助理” 产品,全面助力医生的医、教、研工作;面向医疗机构,蚂蚁联合华为、阿里云等推出 “蚂蚁医疗大模型一体机” 全栈解决方案,慢慢形成了 “三端一体” 的产品格局。


蚂蚁集团 AI 医疗总经理刘军伟对我们说,专业大模型要做到足够靠谱,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大、参数高,而要关注效率、真正重视并理解数据质量。


蚂蚁做了很多不止于技术层面的基础工作。最底层,他们首先做了严格的专业信源分级,让大模型学习 “真正金字塔尖” 的医学知识,同时,内外部医生团队对模型回答 “挑毛病、做优化”;在具体专科智能体共建上,还会结合医生诊疗经验对大模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包括高频出现的病证、部分典型疑难杂症的处理等,目的是让智能体更严谨、越来越接近医生本人的问诊逻辑。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是金字塔底部的基层医生,他们每天需要接诊最广泛的全国病患。


2 年前,上海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和蚂蚁 AQ 首创专科智能体,上线前,他们组织了一次评测,由 50 名社区医生、50 名进修医生、50 名实习医生和智能体同时诊断 1000 个病例,AI 得分 69 分,尽管略低于进修医生的 73 分,但 AI 智能体能让所有医生的准确率提升 5 - 8 个百分点。双方从专科数据集、专科大模型到智能体的共同探索,也让医院看到了,推动 AI 向下扎根、三甲医院更高效帮助基层诊疗水平提升的可能性。


做了 11 年数字医疗,蚂蚁的最大壁垒是信任


蚂蚁做了 11 年的数字医疗,这是这家公司 “为世界带来更多微小而美好的改变” 使命的最好注解 —— 做医疗离蚂蚁最擅长的支付基因挺远,看起来也没什么赚大钱的机会。


2014 年,张俊杰就是被这个使命吸引,来到这家公司。之前没做过医疗,他加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用户 “看病排队时间长” 的问题,在全国第一个实现把医院的挂号缴费窗口搬到手机里。在医院使用支付宝,今天如此平常的一件事,在 11 年前却困难重重 —— 出了资损怎么办?钱先入支付宝再打给医院,还是直接打给银行?


太复杂了。推进第二家医院的线上缴费,没有因为有了第一家的经验而加快,花了三个多月,合同改了二十多版,每家医院的情况都不太一样。“但这些 ‘基建’,我们愿意干,还持续干了 10 年。”


一直再到后来的 2016 年,深圳上线第一笔医保在线支付;2019 年,跟国家医保局发布第一张医保电子凭证,去医院不用再带上总是找不见的医保卡;再到后来的亲情账户,解决中年人带老人和小孩看病就诊的难题;还有 2023 年的数字陪诊师,再到今年的 AI 健康管家 AQ。


11 年后,曾经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磕下来的难题,今天只道是寻常 —— 全国已经有超 7 亿人在支付宝开通使用医保码,超 1 亿人开通医保亲情账户。每年有近 8 亿用户通过支付宝使用医疗健康服务,蚂蚁的医疗健康服务覆盖超过 300 座城市、5000 家医院和近 100 万医生。


张俊杰说自己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11 年来,累计用过蚂蚁数字医疗健康服务的每一个用户至少少排了 75 次队,所有用户累计省下约 200 亿小时,相当于 220 万年。


没太多人愿意在医疗数字化上花这么多功夫、这么长时间,得到的收益又这么不明确。但在外界看来,当这件看起来很难的事情有了一点改善,收获的壁垒也是最大,这可能是蚂蚁做医疗在前十年积累最大的价值 —— 用户对平台的信任。


进入到第二个十年,AI 让蚂蚁在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医疗健康服务 “更普惠” 也终于有机会变成真正的现实。


整个 2024 年,蚂蚁梳理清楚了内部战略 —— AI First、支付宝 “双飞轮”、加速全球化三大方向,走上聚焦商业增长的道路。


AI First 战略下,蚂蚁 2023 年 11 月发布了百灵大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出生活、医疗、金融三大 AI 管家。据蚂蚁集团的 ESG 报告披露,它们已累计服务用户超过 1.3 亿,其中有 43% 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蚂蚁集团 CEO 韩歆毅说,“我们希望 AI 也能像扫码支付一样便利每个人的生活。”


张俊杰回忆起自己在蚂蚁做医疗的第一天,他说我们 Day One 就是从普惠开始干,想解决的是民生问题,出发点不是挣钱,这是蚂蚁做数字医疗最本质的区别,“长期主义有两种,第一种是你一直专注于解决小切口的事情,同时接受它只能满足一部分需求;第二种是解决大多数用户的问题,新机会、新技术涌现,你始终敢于投入,不怕触及更难的事,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


一切就像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韩歆毅在可持续发展报告里的联合致辞中说的,“AI 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有机会为小微群体做更多,也做得更好。”


题图来源:《良医》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晚点LatePost”,作者是“晚点团队”。


关键词: AI , 蚂蚁AI , AI医疗 , 人工智能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AITNT资源拓展
根据文章内容,系统为您匹配了更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1
AI代理

【开源免费】Browser-use 是一个用户AI代理直接可以控制浏览器的工具。它能够让AI 自动执行浏览器中的各种任务,如比较价格、添加购物车、回复各种社交媒体等。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browser-use/browser-use


2
智能体

【开源免费】AutoGPT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智能体的(AI Agents)项目。用户创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从而让AI有步骤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开源免费】MetaGPT是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智能体项目,只需要输入一句话的老板需求,MetaGPT即可输出用户故事 / 竞品分析 / 需求 / 数据结构 / APIs / 文件等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MetaGPT内置了各种AI角色,包括产品经理 / 架构师 / 项目经理 / 工程师,MetaGPT提供了一个精心调配的软件公司研发全过程的S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blob/main/docs/README_CN.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