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人工智能 GPT4 伦理 生成式 医疗 监管 安全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计算机视觉 强化学习 模型 算法 应用 开发 研究 工具 平台 框架 数据集 训练 部署 安全 合规 培训 投资 LLM,llm AI,ai,Ai 大模型 大语言模型 制图 生图 绘图 文生图 文生视频 生成式AI AGI 世界模型 sora chatGPT,chatgpt,ChatGpt claude openai Llama deepseek midjourney 红熊猫模型 Red panda,panda Stable Diffusion,StableDiffusion,stable DALL- E 3 DALL E DALL Flux,flux 扩散模型 混元大模型 文心一言 通义千问 可灵 Pika PixelDance 豆包 月之暗面 零一万物 阶跃星辰 搜索增强 MiniMax Talkie Agent prompt fastai LangChain TTS 微调 提示词 知识库 智能体
# 热门搜索 #
搜索
手机厂商的开年大考:卷AI,还是卷MR?
6731点击    2024-02-28 16:42

能否让用户想要丢掉手里平庸的产品,为新产品“挥霍一番”?


无论是卷AI,还是卷MR,最后都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在于,能否让用户想要丢掉手里平庸的产品,为新产品“挥霍一番”。

春节前后的科技圈,被两个现象级事件“刷了屏”。


一个是OpenAI发布的一系列demo视频,仅需寥寥数字的提示词,文生视频模型Sora即可生成一段场景逼真、动作丝滑、细节丰富的视频。被“震惊”的不单单是影视从业者,包括周鸿祎在内的大佬坦言: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时间可能缩短至一两年。


另一个是“姗姗来迟”的苹果Vision Pro。科技博主们给出的评价“褒贬不一”,衍生出了不少有趣的段子。但在一连串的槽点背后,马斯克在内的体验者依然对下一代产品保持期待,就像初代iPhone也不出色,但到第三代时就已经“重新定义智能手机”。


两个看似关联性不是特别大的事件,在手机厂商的棋盘上“相逢”。对于销量持续低迷的手机厂商而言,显然到了新一轮的押宝时刻,而AI和MR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两个方向,很可能会左右手机行业的未来。


01 卷AI:方向确定的一场豪赌


其实在2023年末的时候,几个主流品牌就已经对外透露了将大模型移植到手机上的构想。进入到2024年以后,或许是对技术创新的热爱,也可能是因为销量萎靡的重压,“构想”迅速走进了现实。


1月17日发布的三星Galaxy S24系列,最大的卖点无外乎生成式AI。按照三星在发布上披露的信息,Galaxy S24系列在云端配置了谷歌的Gemini Pro和Imagen 2,并可以使用针对移动设备优化的Gemini Nano,通过端云协同的方式实现了即圈即搜、通话实时翻译、笔记助手、图片美化等功能。



一个月后的2月18日,OPPO创始人陈明永罕见发声,在“内部信”中指出AI手机将成为继功能机、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阶段,OPPO的资源将向AI集中。随后的OPPO AI战略发布会上,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演讲中公布了创作能力、自学习能力、真实世界感知能力等AI手机的关键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AI手机元年”的说法不胫而走,其他手机厂商的“跟进”,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某种程度上说,AI手机概念的出炉并不是什么坏消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手机行业始终没有走出堆砌硬件的老路,未能“卷”出所谓的差异化创新,以至于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逐年下降,整个行业都被焦虑情绪笼罩。倘若能够切换到AIGC的赛道,或许能为智能手机的体验创新注入新的动能。


但在讨论“AI手机”的美好愿景前,留给手机厂商的还有两道选择题。


首先,AI能力从哪里来?


三星无疑是最早交卷的一家,除了在全球市场上和谷歌的紧密合作,在中国市场上同样“入乡随俗”,搭载了WPS AI的文档处理,美图的AI改图、AI扩图、AI图生图等能力,以及对百度文心一言的深度集成。


国内手机厂商的态度则有所不同。目前和手机大模型相关的报道中,“自研”可以说是出镜率最高的一个词,譬如vivo的蓝心大模型、OPPO的安第斯大模型、小米的端侧大模型MiLM等等,力图在大模型层面凭借自主创新抓住所谓的入口级机会。



以当前最为“激进”的OPPO为例,还宣称将在云端算力上持续投入,通过自建的 OPPO AI 滨海湾数据中心,部署 Titan、Turbo、Tiny 三个级别的模型对应不同应用场景,进而实现端云协同、高效部署。


也就是说,在OPPO的布局中,并未局限在“硬件厂商”的身份,而是一家兼具硬件、大模型和算力基础设施的企业。同期上线的AI Pro 智能体开发平台,进一步阐述了OPPO的潜在意图,用户可以自由调用组合工具和插件,创造和开发自己需要的“智能体”,俨然是“自成一派”的软硬件平台。


其次,AI的主导者是谁?


相较于三星的“开放”,国内手机厂商大多选择了“重资产”路线,不愿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入口级机会。背后无非还是对话语权的争夺,到底是手机厂商主导AI,还是让手机成为大模型的“壳”?


诚如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的说法,希望能够通过AI可以把手机体验重做一遍;另一家手机厂商荣耀也有类似的理念,在MagicOS 8.0系统中提出了AI驱动的意图识别人机交互,计划让AI更好融入手机和操作系统中…….没准儿在不久后,类似Agent的模式就会出现在手机上,彼时AI的存在感可能大于硬件本身。


而中文互联网向来“迷信”入口理论。当ChatGPT、文心一言等已经开始经营自己的“插件生态”,开始打造自己的“应用中心”,不断降低应用开发的门槛,从简单的技术赋能转向平台生态入口卡位。坐拥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手机厂商,自然不愿拱手让位。



所以,不同于三星在全球市场上对谷歌服务的深度依赖,作为“入口理论“的直接受益者,国内手机厂商早已尝到了广告排名、支付分成、游戏联运等营收的甜头。无论是盈利模式的惯性使然,还是对AI时代的乐观判断,尽可能将AI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符合手机厂商的利益的选择。


无可否认,手机和AI的融合几乎成了确定的趋势,也是国内外手机厂商押宝AI的直接原因。问题在于,AI手机的争夺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多大程度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乃至每一个细节的用户体验,都将影响最终的成败。


至少就现阶段来看,卷AI仍然是一场豪赌。


02 卷MR:一个不确定的新故事


当其他手机厂商集体转向时,苹果的表现再次慢了半拍。尽管库克曾在财报会议中对AI和机器学习给予积极评价,但至今尚未有公开动作。相反,近期和苹果有关的所有焦点,都落在了Vision Pro上。


盘点国内外对苹果Vision Pro的吐槽,大多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舒适度,和很多VR设备一样,Vision Pro也存在笨重、佩戴麻烦等问题;二是生态,应用比很多VR平台丰富,但远不及iPhone和iPad;三是价格,花费3500美元购买一个不够成熟的产品,并不是一个理性和实用的选项。



借用一个流行的段子:当Vision Pro卖3500美元时,买它的人就像一个“傻子”;当Vision Pro的价格只有500美元,它就是通往新世界的入口……暂时不考虑价格的影响,单纯从产品和体验上审视Vision Pro所扮演的角色,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比如在人机交互上的创新。苹果将Vision Pro定义为空间计算设备,刨除一些刻意营销的成分,创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可能是对“空间计算”最好的诠释。不像一些借助手柄或手机控制的VR设备,Vision Pro可以使用眼睛、双手和语音来操作,特别是眼动追踪的交互,进一步将眼睛引入了人机交互的范畴。


回顾初代iPhone的硬件创新,被人所乐道的正是 3.5 英寸的电容屏屏幕。正如乔布斯的那句调侃:“如果你看到了手写笔,(那就证明)他们搞砸了。”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滑动手指的触控体验,屏幕的价值可能还停留在“显示”上,繁荣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也就无从谈起。或许眼动追踪不是最终的方案,但苹果在验证不同的可能。


再比如独立计算的尝试。苹果并非最早推出VR类产品的手机厂商,三星、华为、小米、OPPO等均有先例。可就产品理念而言,这些产品更像是智能手机的配套,要么在计算上依赖手机,要么在控制上以手机为中心,很少采用Quest、PICO那样的独立计算方案。


对比之下,苹果Vision Pro拥有独立的计算单元,拥有量身定制的人机交互方式,拥有和Mac、iPhone联动的操作系统。确切地说,Vision Pro和iPad一样是一台功能完整、可以独立使用的计算终端,是苹果想要开启的一个新终端品类。不排除在迭代几个版本后,Vision Pro会一步步演变成为智能手机最大的劲敌,抑或是下一个时代的替代品。



有趣的是,距离Vision Pro的发布已经过去大半年的时间,期间传出了三星、华为等可能在2024年推出MR产品的消息,但行动远不如AI手机迅速。究其原因,MR产品远没有到成熟的形态,还只是一个不确定的新故事。


不过,消费电子的新风向,一直是外界讨论的焦点。不久前结束的OPPO AI战略发布会期间,就有人问道:AI时代下一个智慧设备可能会“革了智能手机的命”,AI手机是否能够代表下一个时代?


刘作虎给出的回答是:未来十年手机还是最主要的设备形态;屏幕依然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最普遍、最便捷地获取信息的载体;AI技术也能够对现有智能手机的很多体验进行深度赋能,比如拍照、视频、游戏以及其他方面的体验,AI技术的加入能够极大提升现有手机的使用体验。


站在企业经营的立场上,选择一个确定性的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迭代产品、优化体验、着力探索,不失为一种稳妥且安全的选择,也是大多数手机厂商在大模型浪潮中迅速“拥抱AI”的原因。


可世界真的会按照预定的方向运转吗?


2007年的Macworld大会上,史蒂夫·乔布斯在旧金山会议中心的舞台上说:“今天要向大家介绍三样革命性的新产品,一台iPod、一台手机和一个网络浏览器……但这不是三款独立的设备,我们准备叫它iPhone。”



同样是在2007年,N95再一次让诺基亚摘得了旗舰机的销量冠军,在直板设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打造了双滑盖的体验:向上一滑即可露出下方的数字键盘,往下滑则可以使用多媒体音乐按键,既迎合了用户固有的使用习惯,又为用户制造了“想不到”的惊喜,最终让无数粉丝为诺基亚的新“机皇”叫好。


后面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诺基亚在挣扎了几年后,草草将手机业务卖给了微软,然后和Windows Phone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直接影响了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习惯。


03 平庸,才是智能手机的致命伤


无论是卷AI,还是卷MR,最后都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在于,能否让用户想要丢掉手里平庸的产品,为新产品“挥霍一番”。


研究机构Tech lnsights的调研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换机周期已经拉长到了历史最高的51个月,不少用户仍在使用四年前发布的机型。明明每年都是近百款新手机上市,消费者偏偏不为所动?答案可以很复杂,牵涉到用户体验、个人收入等一连串因素;也可以很简单,即在用户眼中,所谓的新产品未能制造新的“爽点”。


沿循这样的逻辑,AI、MR或者其他方向的探索,目前都存在足够高的想象空间,都可能产生灵光一现般的创新,都可能创造出让普罗大众惊艳的产品,都可能掀起新一轮的换机潮,都可能将智能手机带离同质化的泥潭,都可能实现手机厂商的结果。


有些遗憾的是,在智能手机赛道里狂奔了十几年的厂商们,逐渐形成了太多的羁绊。智能手机早已不是单一的硬件,承载着厚重的应用和内容生态,承载了“1+N”式的全场景布局,为了让既有的商业模式良性运转,必须要抓住每一个可能的入口,必须要守住智能手机这个主赛道。


可当一个产品被赋予了太多的包袱,哪怕是拥抱AI代表既定趋势,也只是为了堆高“防护提”罢了,避免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流失,抑或是避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殊不知,正是这样或那样的顾虑,为产品套上了一层层平庸的枷锁。那些为了喊口号、追风口“假想”出的需求和创新,当真会让消费者会买单吗?终归只是在延缓消亡速度罢了。


文章来自于 微信公众号“Alter聊科技”(ID:spnews),作者 “张贺飞”


关键词: AI手机 , AI硬件 , oppo
AITNT资源拓展
根据文章内容,系统为您匹配了更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1
智能体

【开源免费】AutoGPT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智能体的(AI Agents)项目。用户创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从而让AI有步骤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开源免费】MetaGPT是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智能体项目,只需要输入一句话的老板需求,MetaGPT即可输出用户故事 / 竞品分析 / 需求 / 数据结构 / APIs / 文件等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MetaGPT内置了各种AI角色,包括产品经理 / 架构师 / 项目经理 / 工程师,MetaGPT提供了一个精心调配的软件公司研发全过程的S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blob/main/docs/README_CN.md

2
prompt

【开源免费】LangGPT 是一个通过结构化和模板化的方法,编写高质量的AI提示词的开源项目。它可以让任何非专业的用户轻松创建高水平的提示词,进而高质量的帮助用户通过AI解决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langgptai/LangGPT/blob/main/README_zh.md

在线使用:https://kimi.moonshot.cn/kimiplus/conpg00t7lagbbsfqkq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