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即将表决《人工智能法案》,影响全球。
腾讯科技讯 3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议会定于3月13日对《人工智能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进行投票表决。如果获得通过,该法案将成为全球首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面监管法规。
欧洲议会议员德拉戈·图多拉奇(Dragoș Tudorache)表示,在欧盟成员国及欧洲议会的两个主要委员会投票通过《人工智能法案》文本之后,他预计这项法案将很容易获得欧洲议会的投票通过。按照目前的时间表,该法案将在2026年基本生效,不过一些条款会在今年提前生效。图多拉奇称,目前的关键环节是3月13日举行的投票表决。他表示,该文本将经过法律审查和翻译,并产生最终版本。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根据风险等级对人工智能的不同用途进行监管,包括一些禁用实例,如工作场所的“情绪识别”系统,它将面临最高的罚款:全球收入的7%或3500万欧元(约合3800万美元),以较高者为准。
欧盟不会是第一个监管人工智能的司法管辖区,但欧洲市场的规模意味着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塑造跨国公司管理数据和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该法案将适用于27个欧盟国家的企业,以及在欧盟国家使用的他国人工智能系统的部署者。
人工智能治理平台公司Credo AI的全球政策总监艾维·斐乐(Evi Fuelle)表示,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投放到欧盟市场,该公司将属于《人工智能法案》的监管范围,它必须得遵守该法案。“许多公司都对自己的业务是否在监管范围之内存有疑问。美国公司可能会想,‘这是欧洲发生的事情,与我无关,’”斐乐说,“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美国立法者同样也讨论过人工智能监管问题,举行过行业听证会,并提出了相应的法案。不过,美国国会目前尚未通过广泛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立法。
随着新法规的出台,欧盟希望监管人工智能最危险的用途:
① 欧盟将禁止它认为不可接受的用途,例如,人工智能在潜意识中操纵一个人的行为或用于社会评分。
② 欧盟将对高风险功能进行更严格的控制,比如,使用人工智能来筛选求职者,同时对带有一定风险的用途进行更温和的处理。
③ 欧盟将要求人工智能企业为内部程序制定标准。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加入此前旨在保护欧盟公民数字权利的体系,包括2018年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该条例可能处以最高2000万欧元或企业全球营收4%的罚款,同样以较高者为准。Facebook母公司Meta去年因违反《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被罚款创纪录的12亿欧元,超过欧盟此前对亚马逊处以的7.46亿欧元的罚款。
律师们警告说,随着欧盟立法者努力敲定《人工智能法案》,企业需要及早准备,而且最好从现在开始着手进行准备。总部位于贝尔法斯特的人工智能合规公司Enzai的联合创始人瑞安·唐纳利(Ryan Donnelly)表示:“我已经强调了许多次,企业需要尽快开始行动。如果它们等到强制执行之前才开始尝试满足欧盟的所有要求,可能已经为时过晚。”
多位顾问表示,企业现在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清点它们在内部使用人工智能的所有方式。
该法案将适用于把产品推向欧盟市场的供应商或开发商;位于欧盟的人工智能系统的部署者,其中可能包括任何使用现成人工智能软件的雇主;以及开发人工智能产品、并在欧盟国家使用的本土开发者和部署者。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还有例外条款,包括军事和国家安全条款。这些规则还将包括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的具体规定,以及识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职责。
微软旗下开发者平台GitHub的首席法律官谢莉·麦金利(Shelley McKinley)表示,一些美国科技公司一直在关注有关开源开发者规则的讨论,并对最新进展表示欢迎。她说:“我们很高兴在最终文本中看到明确的基于风险的开源豁免。除非他们正在构建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通用人工智能模型,否则开发人员将能够继续在欧盟国家进行负责任和公开的合作。”
与2018年通过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一样,《人工智能法案》将迫使所有在欧洲开展业务的公司重塑管理信息的方式。都柏林律师事务所William Fry的顾问、爱尔兰政府人工智能咨询委员会成员巴里·斯坎内尔(Barry Scannell)表示,有关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的规定将在《人工智能法案》生效12个月后生效;按照目前的时间表,法案生效后24个月--大部分条款将会生效。
斯坎内尔还表示:“法案将禁止一些不符合欧洲价值观的作法,我们不希望人工智能在欧洲被这样使用。法案不是‘针对企业’的罚款规定,它只是通过威慑性罚款禁止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其他违反规定的罚款也是为了起到威慑作用,但与欧盟强制处罚违规行为的做法一致。”
美国华盛顿特区律师事务所Arnold & Porter的高级律师彼得·席德克劳特(Peter Schildkraut)表示:“如果开发人员现在不注意这些要求,他们正在开发的系统可能会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他们不得不重新开发合规系统,甚至可能要从头开始。”
文章来自于36氪 “腾讯科技”,作者 “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