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人工智能 GPT4 伦理 生成式 医疗 监管 安全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计算机视觉 强化学习 模型 算法 应用 开发 研究 工具 平台 框架 数据集 训练 部署 安全 合规 培训 投资 LLM,llm AI,ai,Ai 大模型 大语言模型 制图 生图 绘图 文生图 文生视频 生成式AI AGI 世界模型 sora chatGPT,chatgpt,ChatGpt claude openai Llama deepseek midjourney 红熊猫模型 Red panda,panda Stable Diffusion,StableDiffusion,stable DALL- E 3 DALL E DALL Flux,flux 扩散模型 混元大模型 文心一言 通义千问 可灵 Pika PixelDance 豆包 月之暗面 零一万物 阶跃星辰 搜索增强 MiniMax Talkie Agent prompt fastai LangChain TTS 微调 提示词 知识库 智能体
# 热门搜索 #
搜索
一线手机厂商,为何集体望向AI?
3691点击    2024-03-30 11:23

3月24日,一加发布了他们新的性价比旗舰,一加ACE 3V。看起来这似乎并不算一场很重磅的发布会,但它却是第一批拥抱AI的中端智能手机,有着挺重要的象征意义。


发布会上,他们特别邀请了最近热度越来越高的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鸿祎来分享一些关于AI和手机的未来趋势。周鸿祎分享了15个AI产业发展趋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未来五年手机都是AI的最佳硬件载体,不转向AI的手机厂商,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的确,随着第一批AI手机上市,“手机是AI的最佳载体”已经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而每一家手机厂都必须拥抱AI,已成行业共识。


“拥抱AI”只是一句口号,今天任何一台智能手机都可以安装各种大模型App,包括很多产品用浏览器就可以直接访问。但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全球手机领域的两家领头者,苹果和三星,都在非常坚定地拥抱AI。而OPPO也一样,作为国内最早提出AI手机概念的企业,早就表达了all-in AI的战略决心,三者战略眼光不谋而合。


苹果、三星两家在实践上,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路线。苹果选择全栈自研,三星则通过类似“套壳”的方式接入了谷歌的Gemini大模型。


对OPPO这样正在把超越三星,比肩苹果当作必然目标的国产手机企业来说,如何在实践层面拥抱AI,成了个新命题。一方面海外模型用不了,而国产大模型上游的竞争格局尚未明晰,另一方面,全栈自研和训练的成本又意味着巨大负担。作为先行者,OPPO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在为行业拓荒。


对OPPO来说,将新一轮的AI技术与手机结合,落地为to C的应用,并高效地转化出商业价值,则是个更复杂的问题。其实率先直面这些问题是好事。因为谁能回答好新问题,谁就会赢得产业里新的位置。


AI和手机,互相需要


在讨论手机厂商如何做AI之前,有一个前置的问题,很值得讨论,就是“手机和AI,到底是谁需要谁?”


关于这个问题,今天市场上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在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时代,是手机需要AI,来突破目前的市场天花板,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另一种则认为,AI大模型虽然目前已经展现出惊人的效果,但在需求端的转化效率低下,如果找不到好的切入场景,最终可能难以大规模落地,所以更需要手机,来辅助AI进入高频场景。


两种角度合为一体,就说明了AI与手机其实是“互相需要”的关系。


近几年,手机软硬件迭代的速度已经明显放缓,之前竞争最激烈的硬件参数、软件设计,都在走向成熟和饱和,每年新旗舰机的变化越来越小,用户换机周期也大大拉长。


特别是今年,圈内人士都知道今年供应链成本明显上升,这必将严重挤压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各家手机厂商都越来越看重服务生态的构建,因为服务能增加用户粘性,更重要的是它给收入增长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AI这边,其实去年激情洋溢的大模型领域,今年日子也过得有点焦虑,迫切需要一个更高频的切入场景。当下大部分大模型应用,都是以网页、App的形态存在,或是为开发者提供API接口。但对于真正的普通用户,想要充分利用大模型,依然不是很方便,形态不够丰富。而且,完全跑在云端的大模型,也难以利用用户的个性化数据,做更深度的功能结合。


这件事上,ChatGPT就是最好的例子。自2022年11月横空出世,并迅速迎来爆发式用户增长之后,ChatGPT在去年夏季就遭遇了用户尝鲜后的“倦怠”,流量不增反降。现在,ChatGPT的用户量约为1.8亿,考虑到它仅用2个月时间就获得了1亿用户,至今14个月过去了,这个数字仅增长8000万,就能感受到它在增长上遇到的巨大摩擦力。



类似的问题其实困扰着所有大模型应用。首先是用户获取成本现在已经极高,目前国内一些大模型原生应用的综合用户获取成本——包含用户下载成本,和一周内服务留存用户的算力消耗,很可能已经达到12—15元/人,且这个成本看起来还会越来越高。大模型初期的神奇效果很容易吸引用户前来尝鲜,但如何对接具体的需求留住用户,并转化为付费订阅带来收入,是一个难得多也重要得多的问题。


所以,我们讨论手机与AI结合,需要明确的第一件事是:手机厂商和大模型技术公司,其实并不存在一种争夺“生态位”的竞争关系,并不是哪一方能在技术上“卡对方的脖子”


双方各有各的商业问题要面对,只有在开放合作的前提下,带动用户体验进步,做出市场增量,才能取得双赢。


需要勤奋+本分


目前业内领头的两家公司,三星选择了直接接入谷歌的Gemini大模型,参与开发的程度相对较低,几乎可以理解为“套壳”。而苹果,根据目前的传闻,是在全栈自研自己的大模型,尽管同时有传闻说苹果在国内会和百度的文心一言合作,但这大概率是为了解决合规问题。


随着科技界对Scaling Law越来越信奉,大模型能力未来将会持续上升,甚至通向AGI。这将会是一个越来越值得期待,但也无比昂贵的目标。


通向AGI这种事情,即便有内心无比的向往,也需要考虑企业是否有能力近乎无限地持续投入。很明显,三星和苹果对这件事有不同的选择,甚至天下第一的苹果最终也未必会独自走完这条路。


这个时代,手机企业需要勤奋,也需要本分。所谓本分就是要掂量一下自己硬件利润率是否可以谋求“全栈自研”的顶级通用大模型,并以此独步天下;以及不应该奢望因为有硬件在用户身边这样的位置,就想通过“智能助理”颠覆原有的移动互联网生态。想得太多,有害无益。


而所谓勤奋,就是随着AI技术的进步,要积极考虑到不同的使用场景,不同的需求,以及为了追求效率和体验的不断提升,用有效的方式解决复杂的语义、图像问题,甚至在端侧要考虑使用本地部署的,参量规模相对小一些的模型,用于解决简单、即时的用户指令。这些用户需要的,在能力、体验、成本上有效均衡的进步,恰恰是手机厂商应该发挥作用的空间。


我觉得OPPO在这个阶段就比较符合“勤奋+本分”的定义,比如我观察到它没有过多强调“全栈自研”,也没有用手机助理卡位的想法,而是开放合作,专精于解决用户的问题。其实OPPO这样的手机大厂,已经有长期的手机场景下的AI开发经验。从语音识别、图像处理,他们对用户需求已经有充分理解,现在大模型技术的出现其实是给了全新的工具去解决用户的问题。在这样的战场上,关注产品和用户体验的企业,就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新目标。


据我所知,早在2020年,OPPO就开始了大模型相关的AI布局。今年初发布的Find X7作为第一代主打AI功能的旗舰机,也打响了“AI手机”的第一枪。春节期间,OPPO向很多存量机型,上千万用户推送了AI功能的更新。到现在,一加已经在千元机上完成了AI功能覆盖。OPPO的大模型发展历程,其实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手机厂商在这个问题上的独特思考,和自己的方法论:致力于成为AI手机的贡献者和普及者,让AI从尝鲜到常用,加速AI手机时代的到来。



另外说个背后很多人还没有看到的点,OPPO的AI技术团队去年已经完成了整合一体化,不再是分散的一群功能团队,这为接下来AI 2.0时代的技术能力发展,筑好了一个非常必要的新架构。


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一方面OPPO进行了自研层面的投入,自主训练了安第斯大模型,并在部署时进行了三种不同规模的分型,以追求更高效率;另一方面,OPPO又并没有过度追求大参量、大算力,在超大模型的调用上,为上游的大模型企业,保留了开放生态和生长空间。可以说,OPPO作为“拓荒者”为其他厂商打了个样,率先构建了新时代手机AI能力架构的范本。


这一发展策略其实已经开始转化为了成果。从去年的ColorOS 14内置AI大模型功能以来,OPPO实现了AI大模型功能在最多机型上的部署搭载,在春节期间推送的功能,据说获得了很不错的用户反馈和用量提升。


顺着用户需要找弯道


关于AI-Native硬件的未来,其实并不止手机这一种想象。


当下有很多创业公司,也在尝试做各种新的硬件尝试,比如一些团队在尝试做全语音交互的硬件,或者是类似“游戏机”但没有第三方App的触控设备……看起来,大模型和硬件结合的未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今天我们说“手机是最好的AI载体”,并不是说它是AI面向C端落地的唯一可能。只是说,目前AI大模型所展现出的多模态处理能力,涉及图片、视频、语音、文字,能便利地实现这些多模态输入输出的硬件,只有智能手机。


而在模型端,大模型应用既需要有足够强的联网能力,又需要有一定的本地训练和计算能力,在涉及隐私时能实现安全脱敏,能做到这两点的,依然是智能手机。



在智能手机上,大模型拥有最广阔的应用空间,无论是基于大模型的语音助手,把大模型的图像生成能力与相机、相册做结合,还是基于大模型做机内的数据搜索等等,都能给用户体验带来巨大改变。


OPPO 2月发布的AI手机白皮书里就有提到,他们拥抱AI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机器能够主动理解用户的习惯和需要,让用户的交互变得直觉化。比如拍照、修图不再需要用多个App、搜索信息不再需要横跨多个平台,让使用手机的过程变得更简单、便利。


就像OPPO在Find X7上搭载的AI大模型能力有很多,最出圈的就是相册里的AI消除功能。这背后是OPPO对于用户需求的思考,过去几年间,手机厂商们在卷镜头、卷大底、卷算法,让用户能够“拍出更好的照片”,但大多数用户真正的需求是“简单而完美地记录生活”。单纯的技术能力可以堆砌,但是对于用户需求的洞察和认知才是OPPO弯道超车的机会。


目前推出的这些功能,还只是AI与手机结合的第一步。随着用户越用越多,越用越熟练,更多新的AI方向上的需求会被一点点挖掘出来。


其实这会给手机厂商带来一些新的机遇。随着AI服务渗入手机体验,消费者选购手机的决策模式会逐渐从“一次性消费的模式”,越来越转向“服务化的订阅模式”。智能手机的开发、销售将不再以“机型”为周期,而是会变得越来越连贯,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像互联网公司。


商业的问题,最终永远会回归到用户需求上来。回顾历史,每一次需求被更好地满足,都会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OPPO在国内手机企业里带了个好头,大模型这波技术浪潮,恰好带来了用户体验跳跃进步的机会,这也是OPPO对三星、苹果向上超越的机会。


手机的战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落幕后逐渐走向寂静。但大模型技术的进步,AI手机这个新弯道的出现,相信会让我们有机会再看到精彩的故事上演。



文章来自 “ 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 张鹏




关键词: AI手机 , AI硬件 , Gemini , 三星 , op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