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炉”和“AI聊天搭子”的推出,早已是必然的结果。
腾讯和字节跳动的“破冰”,无疑是过去一年国内互联网行业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而这两大巨头也终于结束了多年的剑拨弩张。不过这块蛋糕毕竟就这么大,所以两家在市场的竞争显然不会因此而停止。几乎就在同一时间,腾讯和字节跳动开测了自家的AI聊天产品。其中,抖音推出的是一款基于字节跳动旗下云雀大模型驱动的AI社交App“话炉”,而腾讯则是在QQ上测试“AI聊天搭子”。
根据抖音与腾讯双方的介绍,“话炉”和“AI聊天搭子”的定位几乎一模一样,都瞄准的是AI互动场景。QQ的“AI聊天搭子”包含了陪伴、故事、挑战、MBTI、名人等不同类型的虚拟角色,用户可以像平常与QQ好友一般同AI进行实时对话。隔壁的“话炉”也是如此,用户可以通过与个性鲜明、背景各异的AI角色实时互动,虚拟角色会按照用户的对话内容结合自身的任务设定进行回复,以满足闲谈生活日常、进行深入交流或演绎剧情故事等需求。
据悉,由云雀大模型驱动的“话炉”,能够提供基于AI的高体验自由度互动式娱乐内容为核心功能的技术服务,并且其还接入了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强化学习等技术训练的大规模语言模型以及其他模型和服务。这些模型采用对话模式,可根据用户输入的指令,通过自动化分析后生成参考信息。而由腾讯混元助手提供支持的“AI聊天搭子”,想来在技术层面基本也是大差不差。
为什么抖音和腾讯会“英雄所见略同”?当然是因为AI互动聊天,或者说AI伴侣这一类型的产品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是当下最适配消费级互联网的AI产品之一。例如在去年5月末,一款名为Character.AI的聊天机器人应用就在海外市场迅速走红,上线不到一周App的安装量就超过了170万,这一数字甚至比ChatGPT移动版还高。
如果说Character.AI的走红是来自谷歌创始人团队强大的技术背景,那么今年年初OpenAI的GPT商店上线之后,则很快被各种“虚拟女友/男友”的AI伴侣GPTs淹没。即便顶着OpenAI方面不允许开发模拟伴侣或其他受监管活动GPTs的禁令,但还是拦不住热情的开发者和用户。如此种种都足以证明,AI伴侣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Character.AI、GPT商店上的AI伴侣,乃至现在的“话炉”、“AI聊天搭子”,它们的卖点则是万变不离其宗,核心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户可以与AI建立一段虚拟关系,并试图满足用户对于社交、情感、陪伴的需求。其实这也是AI社交赛道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并且不同于用AI大模型赋能传统网络社交,AI伴侣的目的不是帮助用户与人类社交,而是直接让人类与AI进行社交。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随着信息社会的构建走向成熟,个体的原子化已经成为了全球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现代文明的共同现象,进行“独处中的交流”也成为了许多网民聊以自慰的方式。比如最近几年大火的“搭子”概念,就是现代人越来越不愿意去进行深度社交的体现,它不是以感情来构建的亲密关系,而是以需求为原点搭建一个轻度的社交联系。
搭子就意味着社交关系的双方各自没有很强的承诺性,也不需要提供很强的情感价值,仅仅只是抱团取暖,是互惠互利、平等互悦。而搭子概念的出现,就已经代表了传统互联网社交开始触及天花板,再去尝试用AI赋能传统社交、来吸引新用户,几乎已经不太可能,反而是直接让用户和AI构建关系更有噱头。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嫌弃寻找搭子太麻烦,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建立一段稳定的社交关系,AI就成了下位替代品。情绪价值其实是我们进行社交的源动力,这也是出于人类的天性,但问题在于在当下的环境里,无论海外还是国内,能持续为其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的“中央空调”并不多。与此同时,大模型技术加持下的AI伴侣已经开始逐步有了“人味”,也不再会再让用户觉得自己是在面对一个冷冰冰的机器。
当下AI大模型技术追求的AGI,就是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的抽象能力,来试图构建具有高级认知功能的机器。必须要承认的是,预训练效果出色的大模型是有基于用户输入,而推理出具备情感特征的文本、语音、语气和音调。毕竟一个永远会对你妥协、永远迁就你的AI伴侣,相信没人会不欢迎,所以这也是这类产品此前在海外市场大行其道的关键。
对于抖音和腾讯的AI产品开发团队而言,这类AI伴侣产品其实还有一个极为突出的优势,那就是商业化路径非常清晰。这类产品主要是靠用户的付费订阅,以及向用户出售进阶版、定制版AI角色来获利,而上述两种变现手段又是互联网厂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驾轻就熟的方式。所以一个既带有强烈AI属性,同时又不存在变现短板的产品,国内互联网大厂自然也就不会无动于衷了。
Copy To China、也就是将硅谷的点子搬到国内,其实在早年间几乎是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底色。更何况这一轮的AI浪潮同样是从硅谷传导到国内,所以一个个加大力度投入AI的国内互联网大厂又怎么不会去关心大洋彼岸的硅谷创业者?因此“话炉”和“AI聊天搭子”的推出,早就已经是必然的结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易生活”,作者:三易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