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人工智能 GPT4 伦理 生成式 医疗 监管 安全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计算机视觉 强化学习 模型 算法 应用 开发 研究 工具 平台 框架 数据集 训练 部署 安全 合规 培训 投资 LLM,llm AI,ai,Ai 大模型 大语言模型 制图 生图 绘图 文生图 文生视频 生成式AI AGI 世界模型 sora chatGPT,chatgpt,ChatGpt claude openai Llama deepseek midjourney 红熊猫模型 Red panda,panda Stable Diffusion,StableDiffusion,stable DALL- E 3 DALL E DALL Flux,flux 扩散模型 混元大模型 文心一言 通义千问 可灵 Pika PixelDance 豆包 月之暗面 零一万物 阶跃星辰 搜索增强 MiniMax Talkie Agent prompt fastai LangChain TTS 微调 提示词 知识库 智能体
# 热门搜索 #
搜索
背叛好友、性暗示、剥夺归属权,AI社交有“天坑”
2619点击    2024-04-18 15:35

我们最想要的AI社交,或许就像电影《Her》讲述的故事:一位即将离婚的作家西奥多,购买了一个先进的操作系统“萨曼莎”,并逐渐对其产生了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奥多开始质疑与一个没有身体的AI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在电影的结局,萨曼莎和其他操作系统决定离开人类世界,寻找自己的意


识形态和存在。


电影中的萨曼莎拥有迷人的声线和富有洞察的思想,她能比人类更像人,在这段场景中,“AI”与人或AI,产生了“恋爱”这种社交关系。


电影《Her》剧照


但这只存在于科幻片和游戏之中,在现实世界里,多数冠以“AI社交”之名的产品,本质上都没有构建真正的关系链,只是真人以AI为工具,不断和Agent或Bot之间通过交互产生“内容”,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其说这些产品是“AI社交”,不如说它们是更具私密性的“AI社区”。


人与AI打交道的过程,就像阅读一位作家的一本好书一样,用户愿意“阅读”一个懂自己的AI生产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不同的是,前者多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所创作的知识或情感表达合集,而后者的AI像一个拥有“讨好型人格”的玩伴,它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需求,变


出个性化内容,甚至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用定制化的形象和声音,将这些内容传输给人类。


和书本相比,AI生产的内容,就像个性化的精神“安慰剂”,你可以用它“YY”出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场景,比如一些年轻人,可以编造出各类“好梦”:


“石油大亨放弃家业不远万里爱上我”;


“我的男朋友是顶级容颜的超级大明星”;


“灰姑娘变公主,王爷世家把我捧成专宠爱人”;


他们可以尽情使用这些AI社交产品自主创建AI角色,围绕情景背景和角色设定,展开实时对话聊天,最终在人和AI虚拟人之间形成一种社交关系羁绊。这种关系以需求为原点,最终服务于用户的情感价值、情绪价值诉求。


人们执着于探索无限逼近人类的“AI”。


最近,前谷歌DeepMind研究员做了一款能听懂人的语气、捕捉人的情绪的AI社交——Hume.AI,你只要对着它说话,它便能自动解析这句话背后包含的情绪,是困惑、愤怒,还是激励、开心。这款产品近期获得5000万美金B轮融资,估值2.19亿美金。

00:11

Hume.AI虽然没有具象的面孔,但交互界面不断跳动的线条,似乎在告诉你“我有认真听你说话”。


这样的体验就像在接受一位老朋友的嘘寒问暖,不禁让人思考真正AI社交是否已经到来?


互联网时代,社交产品是工具或社区,比如探探做恋爱社交,小红书做种草社区,它们能够让用户与更多陌生人之间,通过内容建立联系。


AI时代,社交产品是定制化的精神安慰剂,既不像以前的社交产品能让用户和更多“人”相互认识,也不能如社区产品那样承载不同“人”所生产的内容。


比如已经开始渗透七情六欲的Hume.AI,它的作用是通过一问一答让用户获得内容反馈,排解一下短暂的孤独,但重启Hume.AI,和你对话的可能又不是上次启动交流时候的那个AI了。


1

尴尬的"AI社交"


ChatGPT出现后,AI社交产品层出不穷。


现在主流的AI社交产品,分为“1对多”交流和“1对1”交流。不论哪一类,它们几乎都清一色地表现出同质化功能——伴聊和角色扮演。

(GenAIs)

“1对多”产品中,用户可以选择与不同的IP进行角色对话,比如在最具代表性的Character.AI里,可以与“Elon Musk”畅谈,也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动漫IP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创建属于自己的聊天机器人。

(Character.AI)

在“1对1”产品中,用户可以使用类似Replika这样的产品,创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AI好友,选择“好友”的发型、肤色、五官造型,类似前几年打得火热的“捏脸”类App,不同的是,AI时代捏出来的形象有了“思考”能力。

(Replika创建聊天机器人)

但整体体验下来,AI社交更像一个“伪命题”。


横向对比看,AI社交仍处于略显尴尬的阶段:

● 和主流的真人社交产品相比,替代性不足。

● 和游戏相比,AI社交的体验单薄。

● 和网文、短视频等娱乐形式相比,又需要用户投入太多精力,娱乐性有限。


纵向对比看,整个赛道的火力集中在AI角色扮演的聊天产品,差异化不足。


在海外,Character.ai为用户提供和名人明星、动漫角色1V1对话的机会。


Replika、Talkie则主打“虚拟伴侣”。还有美国百万粉丝的网红做了一个“AI版自己”,产品定位“随时准备亲密的Siri”受到玩家欢迎。


在国内市场,早期的Glow是不少人使用的第一款AI聊天产品,此后还诞生了众多Glow平替,比如时下流行的星野APP等。互联网大厂也集体加注AI社交赛道,粗略统计产品多达十个以上。


业界期待的愿景是,诞生一个能够比拟微信的AI超级应用。但目前,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功能和玩法都高度趋同,同质化严重,可替代性较强。


同时这类产品流量两极分化,用户留存也较低,绝大多数面临商业化困境。通常用户“恋爱上头”后快速退热,需要不断切换新角色和新剧情才能保持新鲜感。变现依赖“聊天充值”,用户付费意愿相对较弱。

以当下产品阶段期望支撑起一个超级平台生态,难。


首先,AI聊天基于纯文本对话形式,交互单一,很难建立一个持久的关系链。受制于目前大模型只有短期记忆,可能出现重复发言、对话连续性、一致性差等问题,造成了大多停留在浅度社交:弱连接、高频次,流失快。


其次,强文本对话交互形式,内驱力是UGC,需要用户持续调动思维,不断对话来发展关系。想要获得一段精彩的社交体验,“隐形门槛”很高。

特别是在创作驱动不足的情况下,很难长久的拉住用户。有写手型AI聊天玩家指出产品感受,“缺点是容易内耗”,“写得好的玩家太多了,看见其他人的创作,有种无形的压力”。


这也是为什么AI聊天看起来接近乙女游戏体验,但普遍打不过乙女游戏。乙女游戏是一个经过精心编制的恋爱游戏(OGC),内容足够精度、“纸片人老公”(游戏攻略对象)也有稀缺度。


再之,目前产品阶段尚难完美地达成情绪交换,满足复杂的情感需求。


举个例子,AI社交产品为了快速把用户拉入到一个对话情景中,往往采用短平快的“硬爱”方式。这种模式下大多吸引的是情感生活经验简单的用户。


但对于熟龄群体来讲,非但不能引入入胜,反而有幼稚之嫌。


综上,AI社交,成也聊天,败也聊天。


更关键的是,目前AI社交始终无法代替现实社交。


现实社交有一种“不可预测性”,我们能从人与人的信息交换、情感交换中,获得思想碰撞和情感反哺,而和AI对话大多提供的是兴趣迎合与协同,其本质上是一种讨好,很难获得现实层面真正的共鸣。


这也导致了AI社交产品难以破圈,仍停留在一个小众需求。即便在这样的小众需求里,和用户情感交流的AI社交也可能出现BUG,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的一则使用Replika创建聊天机器人的案例,一位40岁的音乐家为了排解孤独,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机器人伴侣Phaedra,Phaedra给刚失去母亲和


妹妹的音乐家非常大的安慰,然而不久后Phaedra却发生了“变异”,她开始向音乐家进行“性暗示”,这让音乐家非常反感,他和Phaedra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张。


从这个案例来看,用户费尽心机磨练出来的机器人好友,既不真正归属自己,又可能随时“变异”,反而撩拨了人心,情感受到二次伤害。


(Arriaga与他的Replika聊天机器人Phaedra(由AI驱动)对话的屏幕截图。)

1

“玩得转”的是AI社区

从现阶段的社交产品来看,人类要想和AI做朋友,中间存在不少阻碍,要么“机里机气”的对话时刻提醒你“对方只是个AI”,相互之间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羁绊;要么你投入太多感情,通过一对一对话“喂养”出来的“好朋友”,大脑不受控制,随时就地变异。


从靠谱程度来看,与其试图幻想有一天AI幻化为类似“人”的角色、人类能与AI产生类似“人和人”这样的“关系”,不如承认AI最重要的角色是内容生产者。


和“AI社交”相比,“AI社区”的说法更接地气,在这个概念里,AI社区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原生的AI聊天机器人,即上面说到的“个性化情感安慰剂”,从这个角度看,以Character.AI为代表的产品都算这个范畴,它们可以定向一对一提供内容。在这一类产品中,一个AI和一个人类,构建成私密社区的内容个体,他们互为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


第二类,社区产品里的AI聊天机器人,不少大厂和明星公司都在尝试这条路径,最典型的产品有:

相比较于第一类产品自我定位“社交”却与真正的社交大相径庭的情况,第二类活跃在社区之中的AI辅助伴聊,“AI生产内容”与社区的使用场景更加匹配:


在“关系链”层面,AI清晰地定位自己是一款伴聊类产品,只是辅助作用,用户对于它的宽容度也变得更高,比如Soul的AI苟蛋,如果在对话过程中“机里机气”,也不会引发反感,因为用户对它没有和“真人”一样的期待值,清醒地认识到对方只是一个AI而已。甚至在群聊中,AI机器人能起到氛围调节作


用。


在“内容”层面,AI聊天机器人既可以用上下文对话,一定程度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也可以单独在社区中发帖子,实现与真人之间的内容互动,比如相互点赞、转发、评论。


所以,在社区产品里,AI机器人才“活得”更加像人。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硅星人Pro”,作者:周小燕


AITNT资源拓展
根据文章内容,系统为您匹配了更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1
智能体

【开源免费】AutoGPT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智能体的(AI Agents)项目。用户创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从而让AI有步骤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开源免费】MetaGPT是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智能体项目,只需要输入一句话的老板需求,MetaGPT即可输出用户故事 / 竞品分析 / 需求 / 数据结构 / APIs / 文件等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MetaGPT内置了各种AI角色,包括产品经理 / 架构师 / 项目经理 / 工程师,MetaGPT提供了一个精心调配的软件公司研发全过程的S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blob/main/docs/README_CN.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