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 #
搜索
又有新方法想要鉴别AI图,实测后我更担心了
1744点击    2024-08-29 09:41

以眼下的互联网情况来说,检测图片是否来自生成软件,眼看就要变成一种「刚需」了。


加州AI监管法案很快要迎来投票,现在网络上各家公司、学者,吵成了一锅粥。无人在意的角落,OpenAI、Adobe和微软,已经表示支持法案其中的一项:AB 3211。



这项法案要求由AI生成的图片、视频和音频中,必须在元数据中包含可以解读出原始出处的数据,否则,最高可以处以十万美元的罚款。


老实说,对于加州硅谷里那些个大公司来说,十万美元真不算什么……


法案内容中,没有提到具体的执行标准,但又处处都是暗示。所谓的「行业标准兼容」,「使用数字签名」和「嵌入水印」,说的不就是C2PA嘛。


C2PA标准,脱胎于由Adobe牵头、专门致力于真实内容检测的项目,Content Authenticity Initiative(CAI)。它的想法是,利用EXIF等元数据参数,作为图片出处的判定方式。


上周OpenAI更新了自己的隐私与政策页面,更新了一部分DALL·E的C2PA条款,所有在GPT网络上生成的图像(包括通过API执行生成的),都会被嵌入元数据,表明它的生成工具是什么。



头部公司里,Meta也用了C2PA来作为标记AI生成图的依据之一,并且在Ins的界面有所标记。



很显然,现在的生成出来的图像,靠肉眼基本是没法辨别的了,总是得要上点儿手段。


前阵子Flux和Deeplive Cam的生成图片因为过于逼真,倒逼了一波检测工具的流行——虽然都不是很靠谱。



基于图片色彩饱和度的检测方式,图片来自:X用户@deedydas


C2PA是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并不是,起码现在不是。


先不说C2PA很容易被改动,更加是因为支持C2PA协议的设备、软件,都太少了。


这些软硬件厂商,到底打不打水印和标签,是挺看良心的一件事,毕竟十万美金的罚款,对这些公司来说不值一提。


另外,EXIF数据还不够「源头」——光是一个微信,就足够删干净图片的数据了,毫无压力。


比元数据更深入的检测方法,其实早就有了,比如错误级别分析(Error Level Analysis),简称ELA算法。


最早,ELA算法就是用来检测图像有没有被PS处理过,它主要利用了JPEG格式的特点:JPEG图像在压缩时,会将图片分割成8x8像素的小块,并对每个小块进行色彩空间转换。


这种情况下,如果对JPG图像进行编辑,比如PS,修改的部分会经历第二次的色彩空间转换,这将导致原始图像与修改后的图像之间存在差异。



上方:未经修改的照片 下方:经过一次转换格式保存后的照片 图片来自:Fotoforensics


ELA算法通过比较这些差异来识别图像的修改部分。如果图像的某个部分显示出与周围区域明显不同的错误级别,这可能表明该部分被修改过。


白色的斑点,意味着被编辑过。大量的黑色,通常说明错误级别很低,几种情况:1没有改动,2原画面的色彩原因,3已经被重新保存过很多次。


深深浅浅的彩色,才最接近拍摄过的原图,比如上面的书架照片中,第一排就是原图。


为了测试ELA和C2PA哪种更有效,我用了一张两周前、用于文章封面的图片。其中,第一张是在网上找到的原图,第二张也是在网上找到的、来自平面设计师的改图。最终用来作为封面的版本,则是我在改图的基础上,用生成软件调整出的最终版。



从上至下:原版-改图-最终版


当时调整的原因是这样的:前两张的确都很好,但是它们在微信排版时,会被裁切,挡住标题文字。因此我送进了AI软件里跑了一下,原本只是想让它拉伸一下背景,没想到它在左下角加了半截电脑屏幕——不得不说,加得还挺好。


为什么用这套图作为测试案例呢?


首先原图是我在google上翻到的,说明它存在于互联网中。另外,改图也是在网上找到,靠搜图就能搜出来,那么就可以很明确反映出,有AI参与的最终版,才是那个「凭空冒出来」的版本。


首先我用了CAI旗下的在线检测,基于(并不存在的)C2PA元数据检索,当然是一无所获。



其实并不意外,因为C2PA没有被推广到每一个出图设备、软件——而现已存在于互联网上的图片,多得跟太平洋里的水一样,想都被C2PA覆盖,是不可能的。


接下来我把图片,拎去做ELA算法检测,根据ELA算法的特点,我还专门去跑了一张AI图,用来做对比。



可以看到,这张AI参与合成的图片里,中间部分是改图——那自然是有了很多修改和编辑,所以整体偏亮。


同时,两侧偏黑的部分是AI加上去的,没有明显的压缩痕迹,也就无法被很好地检测到,所以反映成黑色。


一张拍摄出来、且没有被修改过的图片,应该是均匀分布,有深有浅,在边缘处才更为明显有变化的。


为了进一步对比,我直接做了一张新图:一张完完全全由文字prompt生成的图片:



整体画面都很黑,虽然没有过多的修改痕迹,但也不像是拍摄得来的,这些红蓝色的斑块反而让它更可疑。


但是,马上就被科技扇了一巴掌:当我在X上,随机找了一张由Flux.1生成的图片(来自用户@doctorbaytas),送进去做ELA检测之后,一整个瞠目结舌。



好家伙,这个轮廓的白光,这个黑色的暗影,谁家好人分得清……


flux这张图即便ELA算法来检测,也只能得到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应该是编辑了,但可能就是磨磨皮,也可能只是锐化了一下边缘、加了个滤镜?


不仅是肉眼无法分辨,而是由里到外都无法分辨


当然会有人要问,这到底有什么好担心的?跑个图玩玩而已,能有多大事儿。


移除一点背景里的路人、生成一个好看的头像,确实没什么。但是用来做别的呢?


以下面这张由Google的Magic Editor合成的图片为例,光看是真的看不出什么——这是在手机拍摄的基础上,添加了AI生成物之后的合成图片。


而送去做ELA检测,也并不能反映出拍摄部分与生成部分的区别,后者丝滑地就融入了。



修改和生成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从辨认。这意味着眼见不再为实,一切都可以相信,一切也都不再能够被相信。


这会给日常生活带去非常多的认知处理麻烦:一般人,既不可能每张图都仔仔细细查验,又不可能完全不在意里头传递的信息。


假设今天你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了一张家附近的街景,里头是车被撞得支离破碎、满地是血,怎么会不担心呢?


就算你确认过不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你总会想,是不是得绕个道?


走点远路只是小小的代价,但无从相信,是更大的麻烦。


文章来源于“APPSO”


AITNT资源拓展
根据文章内容,系统为您匹配了更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1
Flux

【部分开源免费】FLUX是由Black Forest Labs开发的一个文生图和图生图的AI绘图项目,该团队为前SD成员构成。该项目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文生图开源项目,效果堪比midjourney。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black-forest-labs/flux

在线使用:https://fluximg.com/zh

2
prompt

【开源免费】LangGPT 是一个通过结构化和模板化的方法,编写高质量的AI提示词的开源项目。它可以让任何非专业的用户轻松创建高水平的提示词,进而高质量的帮助用户通过AI解决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langgptai/LangGPT/blob/main/README_zh.md

在线使用:https://kimi.moonshot.cn/kimiplus/conpg00t7lagbbsfqkq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