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成本,实现AI水印新SOTA | 南洋理工大学&A*STAR
1/15成本,实现AI水印新SOTA | 南洋理工大学&A*STAR给AI生成的作品打水印,让AIGC图像可溯源,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给AI生成的作品打水印,让AIGC图像可溯源,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好家伙,AI意外生成的内核(kernel),性能比人类专家专门优化过的还要好!
文章探讨人们对AI生成内容的鉴定行为本质:技术层面无意义,因AI可精准模仿人类风格,而内容价值应取决于质量而非来源。分析鉴定行为源于人类中心主义偏见和社会表演需求,预测未来实质性鉴定将消失,但表演性鉴定会因社交攀比持续存在。
最近“AI ✖像素风”的搭配突然变得很热门,创作者们用粗颗粒感、低分辨率、强符号化这种带着复古游戏风格的视觉语言进行表达,加上轻松、幽默的气质,很容易在信息流中抓人眼球。
从长期看,大多数内容将由AI生成。所以“这是不是AI生成的”这个问题将变得无意义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内容的来源、溯源和引用等问题。而讽刺的是,AI反而可能更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Recraft,利用AI生成和编辑高质量矢量插图和图标,服务于设计和市场团队。完成3000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Accel、Khosla Ventures、Madrona。本轮估值未知,累计融资4200万美元。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当GPT-4基于对手个性化信息调整论点时,64%的情况下说服力超过人类。实验通过900人参与辩论对比人机表现,结果显示个性化AI达成一致概率提升81.2%。研究警示LLM可能被用于传播虚假信息,建议利用AI生成反叙事内容应对威胁,但实验环境与真实场景存在差异。
AI检测漏洞催生荒诞产业链
本文由匹兹堡大学智能系统实验室(Intelligent Systems Laboratory)的研究团队完成。第一作者为匹兹堡大学的一年级博士生薛琪耀。
AI在职场普及导致专业能力被解构,领导过度依赖AI修改员工工作成果,削弱专业判断。案例显示,文案、设计、媒体等行业面临AI生成内容适配性差、决策主观化等问题,技术平权虽提升效率却引发专业性被藐视、思考能力退化等争议,类比互联网发展预示AI可能重塑社会协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