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也布局具身智能了。
据雷锋网消息,比亚迪的第十五事业部已正式启动了人形机器人项目,内部代号为“尧舜禹”。目前,该项目团队仍在持续招聘相关技术人才。
招聘岗位多种类、专业范围广泛不说,还“不小心”透露了进军计划:
人型机器人、双足机器人、四足机器狗,还有多模态机械结构等……
具身智能领域,汽车玩家+1,巨头玩家+1。
成立整整30周年的比亚迪,要正式进军下一个赛道——具身智能了。
最近,比亚迪发布了一系列招聘公告,其中一条相当惹眼:智能化研究团队招聘专场。
这个智能化团队,更具体来说,其实是比亚迪在具身智能领域打造的队伍。
因为团队的研发核心,从公告内容来看,主要围绕的是各类机器人本体,以及系统的定制开发。
招聘人群,主要面向全球的2025届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
所需专业覆盖面也比较广泛,有机械类、自动化类,也有计算机类、数学类、电子信息类,还有电气类等等都包含在内。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招聘岗位被分为10种,从算法到软硬件,从结构、仿真、工艺,到产品维修、售前售后,基本囊括了产品从0到1的整个链条。
而且,细品之下,还可以看到比亚迪在这个领域的“野心”:
人型机器人、双足机器人、四足机器狗,还有多模态机械结构等……都在其进军计划内。
不过,比亚迪在具身智能落下的第一子,其实要在更早以前。
比亚迪的具身智能研发团队,最早在2022年就已经成立,这次的招聘计划,可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扩充。
到现在,比亚迪的团队已经开发出了几款机器人,包括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等产品。
而且这些机器人,已经被比亚迪派上“火线”,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特定环节的工作。
不论焊接、装配、搬运,还是自动搬运、设备的巡检,机器人都能完成。
比亚迪的早期布局,还有更多是与多家机器人企业的合作或投资。
去年,比亚迪给稚晖君的智元机器人投了191.497万,在当时持股比例达到3.76%。
被称为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在创立初期也获得了比亚迪的投资。
今年,优必选的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还进入比亚迪工厂“实习”,和L4级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工业移动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协同作业。
除了优必选,比亚迪还和新松、宇树以及富力业等企业进行了合作。
这些企业中,目前总共有150台机器已投入产线,其中超过90台来自优必选。
比亚迪计划,2026年将有2万台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
其实从行业来看,具身智能火热之际,汽车行业也在逐渐靠近,更多车厂都在用脚投票,选择拥抱具身智能领域。
不过,实现起来的具体方式,并不全然一致。
有些车企,选择用“车”作为踏足具身智能的载体。
就比如长安汽车,如今带队的技术大牛陶吉,曾在发布会上表达他的观点:“交互式智驾”的本质就是具身智能。
他表示,AI需要数据、安全和算力,更需要温度。
长安启源E07发布时,从一再强调的“交互式”上,就能看出他的这一坚持。
至于具体计划,长安在今年的广州车展透露,未来将造类人机器人、汽车生态机器人,预计2027年推出。
还有部分车企,则更贴近具身智能行业现状,要打造自己的人形机器人,而且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
比亚迪就属于这一类,当然,还有更多车企,例如小鹏、广汽等等。
在今年的“小鹏科技日”,小鹏自研的第四代人形机器人——Iron亮相:
何小鹏曾透露,过去五年里,小鹏做了四代机器人,从四足机器人到双足机器人,再从双足点式机器人到双足多点机器人。
MONA M03大卖的时候,何小鹏还掏钱买了自家机器人,帮自己订了一台车:
就在刚刚,在2024 年中国机器人网年会上,广汽正式发布了GoMate,他们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结合了四轮足与两轮足两种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切换,是行业内第一个采用可变轮足移动结构的人形机器人。
昨天的理想AI Talk上,李想表示,之后理想“100%做人形机器人”,还可能会打造一款人工智能超跑。
只不过,理想的节奏并不是现在。
以及,据42号电波消息,理想的前智驾产品总监赵哲伦,被曝已经离职投入具身智能,加入的是之前地平线智驾一号位余轶南的团队。
在大洋彼岸,特斯拉的机器人也在进行。
2022年9月,特斯拉的类人型机器人Optimus首次亮相,开发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代。
今年特斯拉的Robotaxi首秀发布会上,Optimus还出来“活跃气氛”,蹦迪、倒酒、猜拳都能拿捏,手指相当灵活。
马斯克多次表示,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项目,将比其汽车业务和FSD更有价值。
他还大胆预测,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
车企造“人”,其实具备先天优势,对比汽车供应链和机器人,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层面,双方都有重叠的部分。
而且车企之所以争先入局,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业的前景,不但给汽车带来更多增长空间,也具备积极的未来规模。
援引量子位智库的《仿生机器人全景报告》:
2021年到2030年,行业正处于“成长期”。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品出现,行业内融资规模增加,以及更多高校和大型科技公司加入,大模型和AGI持续火热,仿生机器人产品更具智能。
预计到2030年之后,行业将迈入落地应用期,仿生机器人将完成工业及产业级应用,可以在非结构性场景中使用,例如家庭场景,进而也会拓展出新的赛道和需求。
而对于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根据销量预测,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558亿元。
△图源:量子位智库《仿生机器人全景报告》
相比2022年的541亿元规模,翻了几乎2倍。
8年前,自动驾驶崭露头角,终于一步步走到人前;
8年后,具身智能来势汹涌,也许就是下一个浪潮之巅。
文章来自于“汽车产业前线观察”,作者“杰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