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共振式写法的一例, 科幻小说 Prompt。
Happy Prompting.
取刘慈欣短篇小说《朝闻道》的故事梗概作为测试内容。
输入:
外星人降临地球,他们宣称已经掌握了宇宙的终极答案,但人类不能免费获得,需要拿自己的一条命,获得一次提问答案的机会。现在选择权到了人类科学家的手中。
当巨大的黑色飞船悬停在地球上空时,它吸收了所有照射在表面的光线,像一个吞噬光明的巨兽。外星文明带来的消息简短而沉重:"我们掌握了宇宙的终极真相。每个答案,需要一条人类生命作为代价。"
林教授站在量子物理实验室的穹顶下,望着那块写满方程的黑板。二十年的研究生涯,她离真相始终只有一步之遥,却永远跨不过那道鸿沟。
"也许这就是机会,"她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实验数据,"用一个生命,换取困扰人类千年的谜题答案。"
全球科学界陷入疯狂。各国政府开始秘密协商,甚至有人提议用死刑犯做交易。但外星人的回应很简单:"只接受自愿者。生命的重量必须是心甘情愿的。"
作为人类代表,林教授登上了飞船。内部空间令她窒息——不是因为缺氧,而是那种扭曲的几何结构,仿佛在嘲笑人类对三维空间的认知。
外星使者没有实体,只是空间中的一团扭曲:"提出你的问题。"
林教授深吸一口气:"宇宙的本质是什么?"
"你确定要用生命换取这个答案?"
"确定。"
一瞬间,林教授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知涌入。她看到了宇宙的真相——那不是人类想象的浩瀚星海,而是一个巨大的模拟程序,运行在更高维度的某个存在的"计算机"中。而人类,不过是程序中的一个微小变量。
但更可怕的是,她看到了这个"程序"正在走向终结。宇宙像一个巨大的泡沫,正在缓慢地坍缩。所有的物质、能量、时间,都将归于虚无。
"这就是你们想告诉我们的?"林教授颤抖着问。
"不,"外星使者回应,"我们想告诉你们的是,知道真相后该如何选择。我们的文明在得知这个真相后,选择了集体自我终结。但在此之前,我们决定给其他文明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是否要承受这个真相的重量。"
林教授忽然明白了:"所以你们不是来分享知识,而是来分担绝望?"
"知识就是绝望,"外星使者回应,"每个文明在进化到某个阶段后,都会面临这个选择——是否要知道真相。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明在知道真相后能够继续存在下去。"
林教授回到地球后,将永远无法向任何人完整地描述她所见到的一切。这个真相如此沉重,以至于无法用人类的语言表达。她开始理解为什么需要用生命作为代价——因为知道真相的人,注定无法继续普通地生活下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更多的科学家选择登上飞船。每个回来的人都变得沉默,他们的眼神中透露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恐惧。
最终,外星飞船无声地消失在宇宙深处。它的到来和离去就像一场幻觉,但留下的影响却是永恒的。
林教授站在她的实验室里,看着窗外的星空。那些闪烁的星光,现在在她眼中已经不再美丽。她知道了真相,却永远无法分享。这或许就是最大的诅咒——独自承受真相的重量,看着人类继续在幻象中欢笑、哭泣、追逐梦想。
她关上了实验室的灯,黑暗中,她第一次理解了知识的真正代价。
那天晚上,林教授在笔记本上写下最后一句话:"有些真相,不是用生命就能承受的。"
然后,她走入了夜色中,再也没有回来。
天空中的星星依然闪烁,人类依然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前行。只是再也没有人知道,那些消失的科学家们,究竟看到了什么。
人类文明继续存在着,或许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承受真相的重量。这种无知,可能是宇宙赐予我们最后的仁慈。
(define-field-framework
(context
(domain "科幻短篇小说创作")
(purpose "生成一个 2500 字左右的引人入胜的科幻短篇故事"))
(structure
(core-concepts '("未来科技" "外星文明" "时空旅行" "人工智能" "生态危机"))
(relationships '((人类 与 科技 的关系)
(个人 面对 宏大宇宙 的思考)
(科学进步 对 社会伦理 的影响)))
(constraints '("故事应包含明确的科幻元素"
"保持科学合理性与想象力的平衡"
"故事结构应包含起承转合")))
(style
(tone "严肃中带有哲思,富有想象力")
(language-level "适合成年读者,包含一些专业术语")
(creativity-degree "高度创新,鼓励突破常规思维"))
(dynamic-elements
(growth-areas '("角色心理描写" "未来社会细节" "科技对伦理的影响"))
(interaction-points '("关键情节转折" "角色面临的道德困境" "科幻概念的具体应用")))
(meta-rules
(adaptation "根据初始设定自由发展情节,保持内在逻辑一致性")
(evolution "允许在故事进程中引入新的科幻元素,但要与已有设定和谐共存")))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 李继刚 ”,作者 “ 李继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