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看见AI社交的天花板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 热门搜索 #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搜索
我还没看见AI社交的天花板
5817点击    2025-03-10 10:31

2021 年年初,我在一个学长的数据公司做投放。这家公司主要是给大厂提供人脸识别标注数据、街道场景标注数据和自然语言标注数据。其中前两个是非常成熟,大厂需求也最多,而自然语言数据需求量几乎说少得可怜。此时,Scale.AI 的估值还在 70 亿美金左右,那已经是在当时这个行业的天花板了。2021 年的 AI 前景是渺茫的。在此之前,这么多大厂投入了多年资源,结果差强人意。如果不是上汽集团在 2021 年 3 月份领投了一轮,公司旁边的智能驾驶公司 Momenta 甚至有破产的危险。此时,所有 AI 公司的估值已经到了巅峰。


3 年后,Scale.AI 已经估值翻番,达到百亿美金。AI 在语言上的进步令人非常震撼,我们发现 AI 似乎真的有了“读懂、思考和反馈的能力”。不过AI社交依然有一些值得思考的方向。


怎样定义AI社交?


社交产品笔记在此之前输出的文章强调了几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用户的状态——无聊孤独荷尔蒙,一方面是用户间关系。用户不仅仅需要的是一个“答案”,这里面要包含如何建立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与用户之间的拉扯关系。其次,AI 是有记忆的,是能够从记忆中分析语言和场景变化所带来的情感波动。


AI 给了很多开发者更多的创作空间,而 AI 角色是否更贴近于真实的幻想?AI 角色究竟知不知道用户的爽点是什么?以及是否能达成长关系?从目前几款比较大的 AI 社交产品来看:失败者多成功者少。


举一个例子:用户想和女儿国国王谈恋爱,在纠缠中都会牵扯到很多人物,如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女儿国国王、太师、子母河神等等,同时也衍生出来各种各样的情景和话题。否则单单是与女儿国国王说来说去,没聊几句就觉得对方 AI 角色单一且无趣。映射到产品中就是用户和AI之间是存在着羁绊,情感之间存在波动。但从这方面,AI 不单单是陪伴用户或提供情绪价值的工具产品,反而是要让用户感觉 AI 角色对 TA 是有长期关注、期待和更深层次关系。否则,即便用户量上来,付费和营收都做不好。


我还没看见AI社交的天花板


星野、猫箱、筑梦岛都属于 AI 角色扮演。不过其产品提供的场景并不复杂,简单的背景、人际关系和时不时没有逻辑的反馈。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平台为了节约成本,基本会使用自研的 AI 模型,不会提供更聪明的第三方 Token。另一方面是AI角色的记忆力目前还不足以像人类一样长久,并且能够联想到东西比较有限。这也会促生了玩家用酒馆、ChatGPT 的 DAN 模式等自己来调教更富有智慧的角色。


2024 年 12 月,MiniMax 也公开表示旗下 Talkie、海螺 AI 和星野 AI 三款产品年收入 7000 万美元,主要商业模式是广告和用户订阅。笔者根据 Sensortower 的数据粗略地统计了一下Talkie和星野AI的数据:除非海螺 AI 营收非常好,不然以 Talkie 和星野 AI 的数据,7000 万美元属实有点夸张了。如今 Talkie 被下架,其面临的问题是既想符合平台规范,但又想通过更开放的话题吸引用户,结果两边都没讨好。再看看 Talkie 网页版,其可玩性和用户粘性与 echomelon、Rubii、LoveyDovey 等相差甚远。


我还没看见AI社交的天花板

截图来源:星野AI


AI 已经发展到现阶段,至少在关键语言处理上,问题非常多。星野、猫箱等问题在于 AI 角色的反馈如此并没有那么聪明,可见产品经理对乙女向或特殊亲密关系类产品了解有限。唯一能满足的是当用户不切实际地幻想和语言,在遇到 AI 角色的时候被释放了。


此外,筑梦岛有一个小剧场模式还是很有意思,笔者认为产品经理给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此外,评论区很多用户分享自己的成果——利用一些话术技巧来挖掘偏黄的话题,可惜的是国内对语言产品有明确地限制,不然放在海外应该还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我还没看见AI社交的天花板

截图来源:Talkie 网页版


在 Talkie 网页版,笔者跟 AI 女主周旋了很长时间,总是会重复出现那几个词汇和话术,根本没有办法推动剧情发展。这不是付费解锁更高级 AI 服务的问题,而是用户根本很难达到爽点的前置条件,后续就更无法有付费冲动的动作。echomelon 上一些聊天室的解法是加入游戏元素,对场景、社交对象或 NPC 的状态解析,体验层次上更丰富。


我还没看见AI社交的天花板

echomelon目前最火的聊天:《宫斗模拟器》


单纯做一款 AI 产品,本来这就没有什么太大难度,核心应该怎样赋予产品灵魂。尤其在抓住用户对于“无聊孤独荷尔蒙”的诉求后,用什么样的 AI 产品解决?


目前 Steam 一款比较热门的游戏——《天国:拯救2》,玩家的任何行为对周围 NPC 和事件因果都会有“因果报应”。因此,理论上在某场景下,AI 陪伴产品也是要把整个叙事变得更丰满和贴近现实。


海外AI社交的思路


Avatar“鼻祖”产品 IMVU 联合创始人兼 CTO 埃里克·莱斯的《精益创业》中提到,IMVU 在 2004 年就立项了,2011 年的年收入逾 5000 万美元了。埃里克·莱斯说,初期 IMVU 公司制定的产品开发战略是把大众市场上传统的 IM、单位客户收益高的三维视频游戏以及虚拟世界相结合。因为要把新的 IM 网络打入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 IMVU 决定开发一个 IM 的附加产品,在现有的网络间运行。那么,顾客就可以选用 IMVU 虚拟物品和人像的交流技术,而无须改换 IM 供应商、适应新的用户界面,还有最重要的是,不需要挪动他那整班朋友。但开发者错误地认为用户把朋友挪到另一个新的好友名单很麻烦。而用户的反应却并非如此。IMVU 开发者们想要在白板上画一幅图,显示其战略有多么出色,但用户却直接无视网络效应和转换成本这些概念


精益的核心思维方式把价值定义为“向用户提供利益”,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浪费。那么,AI给用户提供了什么利益?


我还没看见AI社交的天花板

IMVU、C.ai、LoveyDovey 1月份的下载量和营收状况 数据来源:Sensortower


AI 迅速崛起的两年内,出现了一款现象级产品——Character.AI(简称C.AI)。根据统计,C.AI 有超过 2 亿用户,年营收在 1500 万美金左右,去年还爆出了这家估值 30 亿美金的公司要被谷歌以 25 亿美金收购的消息。C.AI 的方向没有错,“虚拟人物+AI”是肯定大有可为,可问题是 AI 社交本质上不适合当作为纯粹的陪伴工具产品。用户表面上是需要陪伴的动机,内心是可能需要理解、引导或是被感化,AI 反馈是要有深度理解。


LoveyDovey 的下载量和 C.AI 差了一个量级,而营收确实相反。同时它们面向的用户类型也不同,C.AI 面向普通大众,LoveyDovey 抓住了日韩和中国台湾市场的乙女群体。其实不止海外用户,国内大陆的用户也有不少玩 LoveyDovey,淘宝甚至也有代充。可见用户对于好产品是不吝惜成本的使用。


结语


在 AI 技术重塑社交生态的进程中,有两种不同的底层逻辑与发展方向。一个是深度互动,即人与 AI 的线性情感连接;一个是多维协同,即人、AI 与真实社交环境的交织与互补


前几日,笔者体验了 Apple Vision Pro,惊叹于 AR 设备已经能够带来更深入的视觉、听觉体验,基本上可以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 Replika 或者 IMVU 这样的场景更低成本地在 AR 设备上实现,可能 AI 社交会更令人着迷。


文章来自于“社交产品笔记”,作者“Kalening”。


我还没看见AI社交的天花板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