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墙外更香?
时间拨回2018年,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在被问及「出海问题」时,提到了字节「用三年实现全球化」的野心。 作为中国科技巨头中较早踏上产品出海之路的互联网大厂,张一鸣立下上述Flag的判断是这样的:
“全球化最好的产品,即使是软件产品Windows、Office、Facebook、Youtube 也都不需要,只要内容本土化就可以,产品是通用的。 我们的策略是,做全球化的产品,加本地化的内容。 ”
张一鸣的判断是正确的。 不仅是字节、百度等头部互联网大厂,在AI大模型掀起的新一轮技术浪潮下,与国内充满不确定性的模型之战相比,AI出海却成了确定性更多、灵活性更强的风向。 一位帮助国内品牌出海的MCN联创曾告诉「硅基研究室」,从去年12月开始,他们的客户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营销推广需求也越来越多。
2024年以来,如「国内的AI创业者在海外市场杀疯了」「这些AI产品在海外闷声赚大钱」等媒体报道并不鲜见,而在这批掘金AI出海富矿的中国企业中,既有被称为「APP工厂」的字节跳动,也有如万兴科技等经验丰富的出海老兵,还有年轻的创业者与独立开发者,比如Meshy、PixVerse、Heygen、OpusClip、FlowGPT等等。
我们更好奇的是,为什么中国企业纷纷会选择AI出海?目前AI出海的竞争格局究竟如何?出海真的是一片富矿吗?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样的场景正发生在国内的AI企业间。
据机构「非凡产研」的数据,2024年,中国出海规模以上的AI产品数量从今年1月的35个增加到2月的42个,中国AI企业出海的热度正在不断攀升。
一位帮助国内品牌出海的MCN联创告诉「硅基研究室」,从去年12月开始,他们的客户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海外营销推广需求也越来越多。
不 过,AI出海也并非是蓝海,「硅基研究室」梳理发现,尽管不少海外AI应用层的产品尚属推广和商业化早期,但也出现了「诸神混战」的局面。
所 谓的「诸神混战」就包括了大厂、出海老兵、创业派和超级个体(独立开发者)等四类群体。
在这些出海群体中,有钱有流量的大厂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类。
互联网大厂出海并非是新鲜事,但在此轮AI出海浪潮中,字节跳动、百度是更为典型的代表。
百度在国内强调AI原生应用概念,在AI出海上时间也较早。据「硅基研究室」不完全统计,百度目前面向海外市场推出了3款AI原生应用,分别为AI相机Meira、AI聊天SynClub和AI社交WiseAI,但目前百度AI原生应用成效并不明显。以AI聊天应用SynClub为例,据Similarweb数据,去年12月至今年2月,SynClub的访问量在1月初达到高点时,便开始下滑,2月较1月下滑幅度达62.19%。
SynClub 23.12—24.2流量走势 图源:Similarweb
另一边的字节跳动则是从组织到产品,加速AI出海的步伐,试图复刻「APP工厂」的奇迹。据「硅基研究室」不完全统计,目前字节跳动出海的AI产品包括了AI对话类产品Cici、AI bot创建平台Coze、AI工具平台ChitChop、AI互动剧情产品BageBell和AI教育类产品Gauth(原名:Gauthmath)。
据AI产品榜(aicpd.com)数据,Coze、Gauth等字节系产品在2月迎来访问量增长高点。以近期出圈的Gauth为例,据官网数据,目前已有超过2亿学生用户使用过Gauth。据七麦数据,截至4月2日,Gauth排名美国教育类应用第三名,仅次于Duolingo和Toca Life:World。
Gauth增长迅猛,近一周多次位列榜单第二, 仅次于多邻国 图源:七麦数据
在AI出海上,字节跳动的反应更快。去年12月,就有外媒报道「OpenAI封禁字节API账号」,反向凸显「字节AI」的激进高速。目前,字节跳动的AI出海产业链布局也已非常清晰,即通过调用API或基于开源模型的自研模型,利用自身的工程化能力快速迭代AI应用产品矩阵,同时借助Tiktok等流量媒体进行用户拉新,通过AI矩阵产品筛选出更优质的AI原生应用,这也是字节跳动擅长的「APP工厂模式」。
比起自带光环的大厂,AI出海领域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出海老兵们。
比如被称为「中国版Adobe」的万兴科技,在AI产品出海上已形成了围绕图像视频从生成到编辑的矩阵布局。产品包括了media.io、filmora、DemoCreator、Virbo、Pixcut。同样有着十余年出海营销经验的易点天下,则在近日宣布其去年7月推出的AI数字人营销视频创作平台KreadoAI已实现商业化。
从出海经验和资源来看,背靠大树好乘凉,大厂和出海老兵们无疑具备更大的优势。句子互动创始人兼CEO李佳芮认为:“如果说全球化也好,跟中小企业一起去出海也好,其实是需要一股很强大的力量,大厂就是最好的一波力量。大厂出海会给大家更多信心。”
不过,尽管大厂们AI出海来势汹汹,但真正实现产品出圈、活跃在出海一线的则是更敏锐的创业派和超级个体们,他们的背景更加多元,既有离开大厂的创业者,学术专家,还有辍学创业的独立开发者。
比如刚刚完成新一轮6000万美元融资的HeyGen,其联合创始人之一便是前字节产品设计师梁望(Wayne Liang)。同样从字节跳动走出的还有爱诗科技创始人王长虎,他参与了抖音和Tiktok视频能力从0到1的全过程,爱诗科技在近期推出的视频生成工具PixVerse同样瞄准了海外市场。
海外爆火应用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班底」。AI浏览器插件工具Monica的创始人肖弘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是「微伴助手」的创始人,2020年「微伴助手」被明略科技收购,Monica的诞生则是相反的过程,肖弘通过收购了ChatGPT for Google,顺势将其升级为Monica。
学术专家同样是创业者阵营中的重要力量。比如聚焦3D内容制作的工具Meshy,背后创始人是计算机图形学知名学者,毕业于「姚班」的胡渊鸣。目前在出海AI产品的流量数据位于前列的AI图像编辑工具Cutout Pro,来自LibAI Lab,领导者为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美国知名500强企业担任技术学科专家,高级工程师等的唐勇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此轮AI出海潮,也带动了超级个体的崛起,独立开发者的表现也极为亮眼。TheB.AI、FlowGPT等出圈的AI原生平台,项目早期均为创始人独立开发。以专注于AI提示词社区的FlowGPT为例,2022年,当时还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就读的党嘉成发现了用户对提示词的需求,他只花了3天时间就做出了FlowGPT的网站原型。
需要指出的是,从国内卷向海外,尽管当前AI出海热度持续升温,但竞争和商业化都还尚属早期。不少AI出海企业尚未公布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经常性收入)具体数据,增长持续性也有待考量。
从国内到海外,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中国AI玩家,纷纷选择AI出海?
进一步拆解,其实在问另两个核心问题:海外AI市场的优势是什么?中国出海创业者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
中国AI玩家卷向海外的第一个原因,在于海外市场的机遇。
首先,海外用户具备成熟的付费习惯,教育、电商、办公等领域的市场教育也更成熟,这意味着,无论是做C端,还是深耕B端某一个垂直行业,用户对AI产品的接受度都比较高。
不少创业者提到,AI出海早期,凭借一两个单点功能其实就能收获不错的用户订阅。一位AI教育领域创业者提到,对比中国,在欧美做订阅这件事很自然,成熟的付费习惯下,他们可以更大胆地区分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大厂的海外业务团队抑或是独立开发者可以一边搭建自己的用户飞轮,一边考虑商业化。
其次,更好地借助先进的模型能力。目前,一些高性能大模型无法进入国内市场,而在海外,创业者可以借力更高性能的模型底座实现更多的应用创新和产品创新。
最后,则是成熟的投融资环境。“美国投资人更看事,中国投资人更看人。”一位AI领域创业者这样评价。同时,相较国内,海外企业间的收并购更常见,从退出机制上来说,也更灵活。
风险投资机构Accel合伙人Rich Wong就提到,从初创企业的收购方来看,除了大型科技公司外,但还有另一代人正在崛起——一些在五六年前IPO的科技企业,比如CrowdStrikes、Atlassian等企业正在成为新一代的收购者。
除了海外市场的宏观机遇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则是中国创业者的优势。
首先,中国创业者在to C领域的互联网经验,能在产品推广和裂变上通过流量打法实现更快速地获客,与海外相比,中国团队的拉新玩法也更为多元。同时,区别于国内更贵的流量环境,不少AI科技公司通过低成本的流量推广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成效。
上述帮助国内品牌出海的MCN联创就曾向「硅基研究室」举过一个案例,他们曾以红人营销等简单方式,通过简单的运营就能帮助品牌获得预期之外的曝光量。
其次,中国创业者的工程化能力也很强。「硅基研究室」观察到,中国AI创业者团队们在产品开发速度、版本迭代和社群/社区等运营等方面的表现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
优势背后,AI出海的富矿之下,却也有各种未被看见的鸿沟。
在一个对的市场里开拓新生意,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必须要找到对的方向,接受规则与挑战。
AI出海企业,从0到1,从1到10,再从10到100,其实对应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从0到1看中的其实是执行力。从Monica.im创始人肖弘就提到,从0到1最重要的事情是快速验证PMF。这一阶段,通过收购ChatGPT for Google,肖弘利用这部分初始的用户验证了AI浏览器插件这一产品与市场是匹配的。
在这一阶段,执行力更为关键,需要结合模型能力的变化和用户反馈做产品迭代。面向北美教育市场的AI产品Answer.AI的联合创始人张阳就提到,要关注用研,作为「外来者」,中国创业者要用更科学的方式,像「人类学家做田野调查」一样,反而更容易把握不同的洞悉。而他口中更科学、更高频的用户调研恰恰也是中国创业者所擅长的。
从1到10,则是需要go to market,围绕商业化做更多的设计和思考。无论是FlowGPT,还是Heygen,创始人都曾提到「商业化需要尽早」的观点。在这之中,一是产品本身要设计足够裂变的方式,引导用户去分享。二是,更大胆地去选择合适的渠道,做好内容去做投放。而做的快做到早的企业,本身也能更好地形成对用户的理解,更早地转动起自己增长的轮子。
当然,从更长期来看,从10到100,AI出海依旧会遇到所有中国出海企业所面临的相同问题——即组织和人才的本土化。回到前文张一鸣的演讲,2018年时,他曾提到,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应用方面的探索,包括研发、运营甚至商业化方面,其实是走在前面的,但主要的发展瓶颈是海外组织能力,成功实施过全球化的海外公司少。
从这一点来说,微观来看,目前中国AI出海企业只是跨越从0到1的阶段,更多的还是在寻找从1到10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获客能力和工程化能力。
而将视野放置未来,尽管当前AI应用火热,但始终没有一家独大,而中国AI集体卷向海外释放了一个更积极的信号:在这轮科技竞逐中,中国创业者已经站在了牌桌之上。
1、非凡产研:《中国AI应用出海潮高涨:Cutout Pro领涨,月访问量超1413万,Toolify增长43.52%》
2、极客公园《张一鸣对话钱颖一:企业年轻比成熟更重要,希望用三年实现全球化》
3、头号AI玩家:《那些你不知道的AI产品,正在海外闷声赚大钱》
4、36氪:《AI出海,哪些赛道有机会?》《2024 AI展望:OpenAI再打响指,我们还能期盼什么?》
5、OBoard!:中美头部AI应用实战分享:Typeface、Monica如何从0到1,机会、挑战和长期壁垒
6、42章经:《02年伯克利辍学生,千万美金融资额,FlowGPT背后的从0到1》《一年内做成北美TOP1的AI教育产品,出海到底该咋干?》
7、华福证券:《海外AI三条产业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基研究室”,作者:kiki
【开源免费】Fay开源数字人框架是一个AI数字人项目,该项目可以帮你实现“线上线下的数字人销售员”,
“一个人机交互的数字人助理”或者是一个一个可以自主决策、主动联系管理员的智能体数字人。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xszyou/Fay
【开源免费】LangGPT 是一个通过结构化和模板化的方法,编写高质量的AI提示词的开源项目。它可以让任何非专业的用户轻松创建高水平的提示词,进而高质量的帮助用户通过AI解决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langgptai/LangGPT/blob/main/README_zh.md
在线使用:https://kimi.moonshot.cn/kimiplus/conpg00t7lagbbsfqkq0
【开源免费】VideoChat是一个开源数字人实时对话,该项目支持支持语音输入和实时对话,数字人形象可自定义等功能,首次对话延迟低至3s。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Henry-23/VideoChat
在线体验:https://www.modelscope.cn/studios/AI-ModelScope/video_chat
【开源免费】Streamer-Sales 销冠是一个AI直播卖货大模型。该模型具备AI生成直播文案,生成数字人形象进行直播,并通过RAG技术对现有数据进行寻找后实时回答用户问题等AI直播卖货的所有功能。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PeterH0323/Streamer-S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