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模型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月之暗面融资后套现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和非议。
尽管官方对这一新闻一再进行了否认,但并没有产生“反转”的效果,各界评论多数还是相信套现的事实。毕竟是风口,毕竟是人性。不过,在“套现”的消息出现至今约半个月,整个事件存在三个疑点:一是消息本身信源较模糊,二是传播的事实过于碎片化,三是除了官方否认外,没有新的利益相关方站出来说话。
此新闻首发自界面新闻的报道,报道中体现的信源是“知情人士”和“业内投资人”。其中,“知情人士”的说法是“有传言创始人及相关人员套现金额在4000万美金。”而“业内投资人”的说法是“公司成立第一年就套现这么多,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界面新闻报道之后,不少媒体、自媒体跟进报道,但大多引用了界面的内容,并无新的或者更准确的信源出现。
与此同时,另外有一些与月之暗面相关的新闻出现,这些新闻与“套现”消息形成了互补。
一是金沙江创投的合伙人张予彤确认离职,此人是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的清华校友,二者关系很好。据称月之暗面此轮接受阿里大手笔的融资就是张予彤从中撮合。
二是金沙江创投的创始人朱啸虎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疑似指桑骂槐:作为投资人,GP对LP的fiduciary duty(受托人责任);作为公司董事,对股东的fiduciary duty都是不能触碰的高压线!Shame!
三是月之暗面开始启动员工股份回购计划,官宣“员工激励计划也来了”。
四是同时还有一些名人也参与了事件的评论,如经纬创投的张颖称“创始人卖一些老股来改善生活,没有任何毛病”。
人总是有一种主动做信息“拼图”的自觉。把这些消息连起来,特别是加上张颖的这个“力挺”言论,会形成一种月之暗面此轮融资中确实有卖老股套现,张予彤疑似参与后与朱啸虎闹掰的感受。
与此同时,官方几次回应媒体,称“此消息不实”,回答是全盘否定的,但没有细节上的回应。五一前夕,自媒体播客“第一推动”放出了与杨植麟的2小时对话,该媒体称对话是“今年早些时候”进行的,里面也没有涉及近期风波的内容。
作为围观者,在我看来近期的相关消息过于碎片化,如此重大的行业新闻,只有一家媒体提供了消息源,如果只有一堆碎片式消息的话,并不足佐证所谓“套现”传言。但同时,企业对这个可能严重影响企业融资声誉的消息回应如此简单,也足以让人生疑。
媒体的爆料涉及了直接指向公司创始人、一号位的负面新闻,对于一个需要快速融资扩张的创业公司而言,应该属于“一级舆情”,应该尽快彻底澄清。
我估计可能的事实是以下两个版本中的一个:
一、杨植麟在此轮融资中确有套现,相关投资人和公司内部最终接受了这一事实,选择保持沉默。不过,有一些AI圈同行或者投资圈同行向媒体提供的“爆料”。
二、杨植麟在此轮融资中没有套现,或者说有卖老股但只是代持的(杨个人持有公司78.97%,这可能意味着其中包含着给一些利益相关方代持的股份),相关投资和公司内部接受了这一事实,因此月之暗面对外发声仅做简单否认,不展开细节。但有一些AI圈同行或者投资圈同行向媒体提供了“爆料”,推动了新闻发布。
无论如何,这一新闻原始爆料大概率来自AI圈的同行,或投资圈同行,这是今年大模型商战的第一枪。历史上,很多商业交易背后的秘密,不是参与方曝出,而是被有一定利益相关的第三方曝出,这反而让社会公众了解到了商业深潭下的一些光影。
经过一年左右的试跑,各类AI大模型创业公司开始进入产品的密集发布期,融资节奏也开始加快。如果回顾过去2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话,现在这一阶段才是“百模大战”的上半场,在产品上与对手竞争,以及狙击竞对的融资,都将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2023年中国的AI大模型行业已经风光无限,到了年底,有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已经称大模型竞争进入了“下半场”。但事实上,在白熊观察员看来,AI大模型领域的竞争的上半场才刚刚开始。今年下半年大模型领域将卷起激烈的商战。
原因在于:
2023年间,无论是所谓大厂还是大模型领域的创业公司,都还处在排兵布阵的“准备期”,还没有真正打起来。
2024年,大模型企业的产品基本成形,海外也提供了足够的应用范例;同时,用户也不断认识在AI大模型的应用价值,无论是在to B还是在to C领域,用户的需求逐渐规模化;再加上随着企业不断拿到融资,投资人也会催促创业者大干快上。
我认为大模型企业在2024年,将会展开三种类型的战争:
首先展开的应该是融资战。
这一方面是创业公司争夺资源,抢占先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资本方抢地盘提前押注的需求。
对大模型创业公司而言,一方面是大模型从训练、推理到市场推广都需要不少资金,另一方面锁定投资人本身也是打击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目前大模型领域的几家独角兽,估值都已经达到20亿美元的量级,下一步融资很可能就是十亿美元以上,这就给了先拿到融资者一个机会,可能把对手直接挤下赛道。
当前AI大模型领域的创业参与者,多是穿越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老油条。在控制融资节奏、筛选投资人等方面经验丰富。近期各方还处在各自融资的阶段,因为此时资本方也处在广撒网的阶段,一旦开始持续加注,投资的集中度就会快速上升。
对资本方而言,有两类资本已经出手。一是美元VC,在科技创业领域,已经很久没有像AI大模型这样具有明确的行业风向指引的投资领域,海外已经打好样,国内必然跟进;二是大厂的战投部门,在自有的大模型产品还不成气候的时候,需要抢先出手招兵买马。
此外,国有投资机构特别是地方国资背景的基金,有可能在24年下半年出手。据业内人士告诉白熊观察员,有些国资基金已经看了很久大模型领域,囿于风险尚未出手,但几乎所有地方国资都有一个“合肥梦”,AI大模型被认为是一个不错的领域。
在投资人的投资偏好方面,可以肯定的是,2024年的大模型融资,拥有表现良好的通用大模型,并具备某一领域的应用专长的企业,将成为投资人追捧的对象。
首先大模型创业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通用大模型,不管它是否源于开源模型,通用大模型是一切应用的基础,通用大模型方面的能力差距,将在应用领域形成降维打击。
在争夺融资的手段方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商战手段估计都会上马,下面一节我将梳理过去移动互联网融资战的玩法,这次在玩法上未必会有新意。
不过,AGI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本轮的融资大战,阶段性的胜利者未必会是最终的胜利者。当前AI大模型应用在市场反响上如果低于预期,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行业挫折。
其次开始的是市场争夺战,烧钱抢市场,这个过程也是用户教育的过程。在C端,大模型企业将持续加强社交媒体投放,加大用户触达。而在B端,早期争夺用户过程中几乎没有快速盈利的可能,通过低价补贴的方式争夺用户在所难免,这也导致了大模型企业对融资更加饥渴。
最后是人才争夺战。人才争夺是创业公司永恒的主题。不过,大模型企业最急需的人才,如模型训练、推理、对齐方面的专家,实际人才总量非常有限,所以这种人才争夺主要是集中在行业头部人才上,24年大概不会全面扩大化。
针对竞争对手的融资节奏进行狙击,一直是创业公司商战的重要一环。
当前有个说法,所有互联网应用都可以用AI大模型重做一遍。AI大模型创业的融资战,恐怕会把所有科技互联网行业狙击竞对融资的手法都重演一遍。
科技互联网行业的融资战将在虚实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实”处,比拼技术实力、产品能力、市场推广效果等;二是“虚”处,高端的商战一样少不了真真假假的商业手段。
常见的商业手段之一就是爆出对手的负面信息(当然,这些报料也未必都是真实的)。
如媒体报道,58同城和赶集网的缠斗中,双方互相发布了不少对方的负面消息,包括市场份额、资金、人才等,几乎无所不我民。58上市前夕在华尔街路演时,创始人也称“赶集用户是58的子集”等,甚至也主动通过投行给赶集网CEO杨浩涌递话,希望对方停止融资,二者可以合并。这次二者并未谈成,结果又掀起了一波唱衰战,不过最终58和赶集还是合并了。
又如,2014年,丁香园CTO冯大辉报料,某互联网医疗行业公司融资造假,自称1亿美元,实际上远未达到这一数字。
2011年,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向媒体报料,某团购(拉手网)宣布的1.1亿美元融资为注水后的“忽悠”数字,真正的融资金额约为5000万美元。
这类故事也反映出一个现象,创业公司通过虚张声势扩大融资金额的方式,突出自己在融资方面的优势,一是希望打压竞争对手,打乱竞对的发展节奏,借机宣传营销,给对手在市场融资人才等方面制造压力;二是进一步吸引投资人押注。后来在社区团购等一系列行业融资战中,也同样出现了一系列在融资上谎报数据的情况。
(图片引自腾讯科技报道《创业公司融资造假调查:80%创业者都在说谎》)
有媒体总结了多家公司上市时披露的数据,和之前宣传的数据之间的差额,发现在融资上虚张声势几乎是所有公司的惯用做法。毕竟当一个行业进入C轮融资之后,大厂和PE大手笔加注,最终会推动融资的集中度急剧上升。如在共享单车行业的融资大战中,经过几轮搏杀,很快所有的融资就都集中到了ofo和摩拜上。
同时,残酷的融资狙击战,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时,往往伴随着多种手段“组合拳”的使用。如在互联网打车行业融资大战中,滴滴快的打得难解难分时,一家名为大黄蜂打车的创业公司在上海崛起,拿下上海份额第一后又在江浙沪快速扩张。当时百度准备出手大黄蜂,为了避免BAT各投一家的局面,程维主动约见了百度战投的负责人,游说百度投资滴滴。在谈判过程中,还疯狂在江浙沪烧钱,打压大黄蜂的市场数据,最终百度投了uber,大黄蜂选择卖掉公司。
去年以来,即使在国内资本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此类融资暗战也仍在继续。据白熊观察员了解,去年以来,某跨境电商巨头S公司一度准备上市,但随后传出一系列国内外负面新闻,上市至今没有动静。据创投圈核心人士告诉白熊观察员,S公司上市遇阻,除了大环境因素外,另一家竞对也暗中在PR、GR层面使了不少绊子。
最后想说的是,融资狙击战往往是一场难有终局的战争,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方面,行业的竞争短时间白热化之后,会进入长期拉锯的态势。例如在共享单车领域,随着ofo的倒掉,美团收购了摩拜,但随后滴滴在小蓝单车的基础上创建的青桔单车、蚂蚁重仓扶持了哈啰单车,共享单车领域至今仍是三国杀的局面。在互联网打车领域,滴滴快的合并,uber退出中国,但高德等聚合平台又崛起,各类小型打车平台也是此起彼伏。社区团购领域,除了美团、多多买菜、兴盛优选之外,其实在国内还有数以百计的“地方团”,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依托,同样能经营起一家线下社区团购平台。
另一方面,创业公司即使获得大厂的押注,也随时有可能被放弃,例如在社区团购大战中,2021年十荟团虽然拿到了阿里领投的10亿美元融资,但随着自身经营出现严重的问题,加上阿里开始亲自下场做社区团购,十荟团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轰然倒塌。在AI大模型领域,类似微软虽然投资Open AI,同时并没有放弃自研大模型,并入股了法国开源AI独角兽Mistral AI,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如今,对于以月之暗面为代表的AI大模型创业独角兽们,大厂们频频伸出橄榄枝,但没有一家大厂会放弃自己做大模型,以资本为工具的行业争夺将会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腾讯科技《创业融资造假调查:80%都在说谎》
福布斯中文网:《滴滴早期投资人王刚:三年前投了70万,现在赚了几千倍》
潘乱:《创业公司如何狙击竞争对手融资》
法治周末:《创投圈融资造假成公开秘密:查证困难缺乏管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白熊观察员”(ID:baixiong42),作者:白熊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