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well 量产,AI 芯片「美国造」真能行?
Blackwell 量产,AI 芯片「美国造」真能行?2025 年 11 月 20 日,英伟达公布最新季度财报,2025 年 Q3 营收为 570.06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350.82 亿美元增长 62%;净利润为 319.10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193.09 亿美元增长 65%。英伟达强大的吸金能力再次超出所有人的预期,三年前英伟达的同期营收仅是现在的十分之一。
2025 年 11 月 20 日,英伟达公布最新季度财报,2025 年 Q3 营收为 570.06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350.82 亿美元增长 62%;净利润为 319.10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193.09 亿美元增长 65%。英伟达强大的吸金能力再次超出所有人的预期,三年前英伟达的同期营收仅是现在的十分之一。
史上最强三季度财报出炉,可能没有之一。黄仁勋一边把GPU卖到断货,一边告诉世界「AI不是泡沫,是历史必然」。这场算力狂潮到底是科技变革,还是资本宿命?
在我们探讨今日关于Gemini 的新闻之前,需要提及今晨微软与英伟达宣布,将投资 Anthropic。该公司承诺在未明确时限内投入至少 300 亿美元租赁微软 Azure 云平台上配备英伟达芯片的服务器。至此,三大云服务商均已注资这家 OpenAI 的竞品,再次释放微软已从 ChatGPT 制造商分散投资的信号。
当沃尔玛十年营收增长2000亿却员工零增长时,「劳动力脱钩」已渗透非科技领域。英伟达以4万亿市值创造新纪录时,劳动与资本大脱钩早已开始。此时,需要重新理解AGI:它并非突发事件,而是渐进革命。
当AI还在高喊「改变世界」,但是电网、变压器和现金流已经开始喊累——AI狂热梦想能不能跑得过物理定律?或许,是时候把OpenAI和世纪初的安然做个对比了。
仅用两年时间,一个从实验室孕育的AI编程神器Cursor,年度经常性收入破10亿美元,冲刺300亿美元估值。新一轮23亿美元融资中,谷歌、英伟达重金押注。四名MIT本科辍学生,如今已是妥妥的亿万富翁。
曾在英伟达身上错过2500亿美金的孙正义,如今再次用脚投票,他赌的是:AI的未来,不在于制造铲子的英伟达,而在于定义金矿的OpenAI。
Kimi K2 Thinking训练真的只花了460万美元?杨植麟亲自带队,月之暗面创始团队出面回应了。这不是官方数据。训练成本很难计算,因为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研究和实验。他们还透露训练使用了配备Infiniband的英伟达H800,GPU数量也比巨头的少,但充分利用了每一张卡。
英伟达在聚光灯下狂飙,谷歌却在幕后悄悄造出自己的AI基建帝国系统。当别人还在抢GPU时,它早已自给自足、闭环生长——闷声干大事,从未如此谷歌。
11 月初,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称中国将在 AI 竞赛中击败美国,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能源成本更低。而在做出这样的直白表态之后,黄仁勋又在另一份简短声明中做了补充说明,他说中国在 AI 技术领域只落后美国一点点,并指出对于美国而言保持领先地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