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谱AI给中国大模型公司的商业化打了样
智谱AI给中国大模型公司的商业化打了样“人工智能本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如果研究的成果不能很快被应用,它的价值很可能被遗忘。所以在KEG,我们会把研究和工程放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这个风格也延续到我们出来做公司。”
“人工智能本就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如果研究的成果不能很快被应用,它的价值很可能被遗忘。所以在KEG,我们会把研究和工程放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这个风格也延续到我们出来做公司。”
迄今,全球超 200 个模型基于来自 OpenBMB 开源社区的 Ultra Series 数据集(面壁 Ultra 对齐数据集)对齐,数据集包括 UltraFeedback 和 UltraChat,共计月均下载量超 100 万。
在 AI 智能体这个领域,谷歌 DeepMind 又有了一项里程碑式研究。
ChatGPT横空出世的2023年,欧洲能喊得上名号的全球性AI峰会有近20个,大约是美国的3倍、中国的5倍[1]。在人工智能权威杂志(AI Magazine)年末总结的“2023 Top10 AI Events”中,欧洲承办的会议占比高达70%[2]。
资深机器人专家 Eric Jang 不久前曾预言:「ChatGPT 曾在一夜之间出现。我认为,有智慧的机器人技术也将如此。」
Claude 3 一经推出,AI 初创公司 Anthropic 被推上了大模型浪潮顶端。这一波压力立马给到了 OpenAI。不少网友调侃,GPT-5 呢?
在过去的 15 个月里,NVIDA 股票翻了3倍,Google 上 AI 相关的搜索热度也翻了 3倍,ProductHunt 上有近 2000 个 AI 产品发布,ChatGPT 用户则逼近 2亿。
2022 年,谷歌高级研究科学家 Eric Jang 离开 Google Robotics,以副总裁的身份加入 1X Technologies 负责 AI 工作。2023 年 3 月,1X 获得了一轮由 OpenAI 创业基金领投的 2350 万美元融资,成为了 OpenAI 投资的第一家硬件公司。事实上,双方早在 2022 年就已经展开了合作,当时双方决定共同为机器人开发 AI 模型。
本文介绍了当前AI创业领域的状况,讨论了基石模型的发展和投资趋势,以及AI应用在SaaS和传统行业的渗透。作者认为,AI创业热潮存在泡沫风险,但找到真实用例和可持续商业模式仍然是成功的关键。
ChatGPT到Sora,AI都热闹一年多了,但眼前狂刷存在感、展示自家AI落地姿态的,更更更更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