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写代码靠的是程序员盯着屏幕,一行行打字。
即便有Copilot,也只是多了个聪明的键盘,大部分内容还是要人来做。
但当并行代理出现后,一个程序员能同时调用十几个AI,修bug、做测试通通不在话下。
程序员不再是「码农」,而是掌控全局的指挥官。
从补全到并行:AI进化的快捷键
用AI写代码的第一步,是用Copilot的自动补全功能。
它能让程序员少打几行代码,但本质上还是「人写一句,AI写一句」。
后来出现了Cursor、Windsurf这样的AI编辑器,它能理解整个代码库,帮助程序员重构、检查bug。
但它们更像是一个会聊天的搭档,还是需要人来盯着它们运行。
再后来,vibe coding出现了,只需要一句话:「写一个带Google、GitHub、Microsoft 登录的注册页」,AI就能完整实现。
Andrej Karpathy把它形容为「顺着感觉写代码」,工程师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描述即开发」。
但这些都还停留在「单线程思维」:人和AI一起写,效率提高,却始终受限于线性工作方式。
真正的转折点,是并行代理——多个AI可以同时运行。
以一当十:工程师的全新战场
并行代理让工程师不再守着屏幕,而是一次性放出十几个任务,让AI自己各就各位。
在输入指令之后,只需要等到结果返回,再逐个检查、取舍。
这也意味着人的思维方式要彻底翻转:从线性推进到批量调度,从即时反馈到异步等待。
不需要纠结每一行代码,而是提前把需求写清,像排兵布阵一样丢给不同的代理,几十分钟后再回来检查成果。
那么,具体该如何使用呢?
首先,要确保每个GitHub问题都包含足够的上下文,以便代理了解需要构建的内容。
其次,将问题分配给AI代理(如copilot),可以一次性分配多个问题,允许代理并行工作。
第三,在代理完成任务后,用户查看生成的内容,并对其发表反馈,代理将继续完善方案。
最后,根据需要进行审查、测试和反馈——无需等待一个代理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代理之间切换。
程序员实测
当然,结果并不总是完美。
一位程序员在编写代码时发现,只有10%的问题被完全解决:
有的任务一次到位,可以直接上线;有的只差临门一脚,花几分钟修修就好;更多的则需要你跳进来补全上下文,甚至干脆砍掉重来。
可即便如此,整体节奏依旧比过去快得多。
同时,也程序员也注意到,它在修 bug、写后台逻辑、数据库迁移,这些小而明确的任务,跑得飞快;
但遇到需要实时视觉反馈的UI,或者要做复杂架构决策,代理就显得力不从心。
久而久之,写代码更像在下一盘棋:前期布好局,后期盯复盘。
写代码,不再是盯着一行行字母,而是统筹整个战场。
写得越清楚,代码越准确
在能丝滑使用代理写代码之前,我们要知道:并行代理擅长什么?
并行代理擅长小型、定义明确的任务,比如修复bug、转换代码。
而如UI开发等需要实时视觉反馈,或者需要复杂决策的大型任务,并行代理并不擅长。
这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意外发现:工程师的核心价值,开始从「写代码」转移到「写清楚需求」。
代理并不会自己推理上下文,它只能依赖用户在指令里留下的描述。
因此,问题分解成为了一项很关键的技能。
写得含糊,它就给你产出含糊的结果;写得具体,它就能把任务推进得更远。
「代理的输出质量,完全取决于你在指令里写得有多清晰、多详细。指令越具体、越有结构,结果就越准确。」
这也意味着,问题拆解成了必备能力。
因为,它无法处理大而笼统的需求;但如果能切分成小而明确的任务,它们就能各自独立并行。
一些开发者说,AI 最好被用作解决编程问题的沟通方式,他们称之为「橡皮鸭调试」(源自他们与桌上玩具交谈的习惯)
与此同时,QA和Code Review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因为瓶颈已经不在产出代码,而在「快速验证结果」。
「用并行代理时,关键在于优化审阅速度。你可以同时开 50 个任务,但最终都要逐一审核、理解、验证。加快审阅周期(最好在10秒内进行检出、重建和测试)对整个工作流程至关重要」
久而久之,编程慢慢向「描述」倾斜。
写清楚需求、拆分好任务、快速做出判断,远比自己多敲几行代码更有价值。
打好地基,重新定义工程师
并行代理要想真正落地,离不开一整套工程环境。
首先,CI/CD要足够快。测试、构建、部署一旦拖沓,再聪明的代理也没用。
自动化和一键回归,是把结果接到生产里的关键。
其次是文档和架构要清晰。
代理需要知道代码放在哪、组件怎么交互、遵循哪些约定已经不同系统如何集成。
有据可查的API、架构决策、编码标准和系统边界可以帮助代理做出更好的决策,并且能减少手动更正的需要。
也就是说,写得越规整,它就越少犯错。
第三,测试环境也要稳定。
因为代理是异步工作的,这就需要一个一致的位置去承接产出,并且不会影响生产系统。
最后,还有monorepo架构的优势。
在单一代码库里,代理能看见全局,前后端一起改,不容易出集成bug。
要是散落在不同仓库,就常常各写各的,最后拼不起来。
至于工具,现在也有不少选择:
GitHub Agents:集成度最高,直接在issue上分配任务,产出PR,体验最成熟。
Cursor:正在内测并行代理,延续vibe coding的特色,适合已有用户。
OpenAI Codex CLI:支持在云端跑代理,解放本地环境,适合需要大规模并行的人。
说到底,并行代理能跑多远,不看概念有多炫酷,而看「地基」打得有多牢。
当CI/CD、文档、staging、monorepo这些地基都铺好,代理就能真正跑起来。
那时会发现,会写代码这件事已经不是核心竞争力了。
真正决定价值的,是能不能拆清任务、写明需求、快速审核结果。
未来的工程师,不是「码农」,而是指挥官。
参考资料:
https://morningcoffee.io/parallel-ai-agents-are-a-game-changer.html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新智元”,作者 “新智元”
【开源免费】OWL是一个完全开源免费的通用智能体项目。它可以远程开Ubuntu容器、自动挂载数据、做规划、执行任务,堪称「云端超级打工人」而且做到了开源界GAIA性能天花板,达到了57.7%,超越Huggingface 提出的Open Deep Research 55.15%的表现。
项目地址:GitHub:https://github.com/camel-ai/owl
【开源免费】Browser-use 是一个用户AI代理直接可以控制浏览器的工具。它能够让AI 自动执行浏览器中的各种任务,如比较价格、添加购物车、回复各种社交媒体等。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browser-use/browser-use
【开源免费】字节工作流产品扣子两大核心业务:Coze Studio(扣子开发平台)和 Coze Loop(扣子罗盘)全面开源,而且采用的是 Apache 2.0 许可证,支持商用!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coze-dev/coze-studio
【开源免费】n8n是一个可以自定义工作流的AI项目,它提供了200个工作节点来帮助用户实现工作流的编排。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n8n-io/n8n
在线使用:https://n8n.io/(付费)
【开源免费】DB-GPT是一个AI原生数据应用开发框架,它提供开发多模型管理(SMMF)、Text2SQL效果优化、RAG框架以及优化、Multi-Agents框架协作、AWEL(智能体工作流编排)等多种技术能力,让围绕数据库构建大模型应用更简单、更方便。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eosphoros-ai/DB-GPT?tab=readme-ov-file
【开源免费】VectorVein是一个不需要任何编程基础,任何人都能用的AI工作流编辑工具。你可以将复杂的工作分解成多个步骤,并通过VectorVein固定并让AI依次完成。VectorVein是字节coze的平替产品。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AndersonBY/vector-vein?tab=readme-ov-file
在线使用:https://vectorvein.ai/(付费)
【开源免费】AutoGPT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智能体的(AI Agents)项目。用户创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从而让AI有步骤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开源免费】MetaGPT是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智能体项目,只需要输入一句话的老板需求,MetaGPT即可输出用户故事 / 竞品分析 / 需求 / 数据结构 / APIs / 文件等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MetaGPT内置了各种AI角色,包括产品经理 / 架构师 / 项目经理 / 工程师,MetaGPT提供了一个精心调配的软件公司研发全过程的S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blob/main/docs/README_CN.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