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Decoding Bio发布《Projections at the Frontier: Snapshot 2025》,这份长达97页的报告,描绘了生物技术在未来五年的发展图景。
Decoding Bio是一个由记者、科学家、创始人和投资人组成的社群,致力于探索生物的边界,提升人们对前沿生物技术发展的理解。
其定期发布的内容是亚马逊、谷歌、英伟达、安进、阿斯利康、礼来、麦肯锡、微软、诺华、诺和诺德、Recursion、a16z、Flagship Pioneering、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公司的重要信息来源。
在今年的报告中,Decoding Bio聚焦于AI与生物技术的交叉领域,对多个重大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包括:
这份报告就像一张未来生物科技的路线图,它不仅记录了当前的进展,更描绘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它提供了一个实际的框架,帮助我们思考、规划并参与下一个五年的前沿发展。
虚拟细胞(Virtual Cell)领域已从理论构想迈向可扩展的初步实现阶段,核心进展体现在AI驱动的多尺度建模和大规模数据基础设施的构建。
AI原生建模框架成型:科学家们正利用 生物基础模型(bioFMs) 来学习和理解从DNA、蛋白质到整个细胞状态的各种生物信息,并以此作为构建虚拟细胞的核心技术。
细胞级建模初具雏形:
数据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
数据瓶颈:缺乏“生物学的互联网”:现有生物数据分散、异构、标注不足,难以支撑复杂细胞状态的建模;细胞级生物基础模型(cellular bioFMs)表现不佳,部分原因在于高质量、大规模、多模态扰动数据的稀缺。
模型复杂性与整合难题:细胞行为受多尺度因素影响(如基因、代谢、激素信号等),从“自下而上”建模极为困难;如何有效整合分子、细胞、组织和系统层面的模型,实现跨尺度预测,仍是未解难题。
验证与可信度问题:虚拟细胞的预测结果需要与真实生物学实验高度一致,但目前缺乏标准化的验证框架;模型的“黑箱”特性使其在临床或药物研发中的可解释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值得关注的机构
未来展望
虚拟细胞的兴起标志着药物研发正进入一个以计算为核心、实验为验证的全新时代。
“目前,细胞生物学90%依赖实验,10%依赖计算……我认为10年内,我们可以实现90%依赖计算,10%依赖实验的生物学发展。”——CZI Science负责人Steve Quake
虚拟细胞不仅是技术工具,更代表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加速“在硅基世界中模拟生命、预测治疗、设计药物”的新时代。
生物数据基础设施(Data Infrastructure)正处于从碎片化、文档化系统向集成化、AI原生平台的转型关键期。
AI驱动的数据整合成为新范式:
新兴平台推动标准化与可追溯性:
工具如 Lamin 正在构建湖仓一体(lakehouse)架构,旨在统一管理代码、数据、模型和元数据,实现端到端的可追溯性;目标是将零散的数据点转化为可查询、可复用、可组合的“数据资产”,支持下游建模与分析。
数据价值认知提升:
行业认识到,数据的质量、一致性与可访问性直接决定AI模型的性能和研发效率;数据基础设施不再被视为“后台支持”,而是提升研发生产力的战略核心。
主要挑战
数据异构性与标准化难题:生物数据类型极其多样(基因组、蛋白组、影像、流式、病理等),格式不一,缺乏统一标准,如何设计既能通用又能保留领域特性的数据模型是巨大挑战。
数据质量与治理:“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问题突出。未经验证、标注错误或元数据缺失的数据会严重影响AI模型;缺乏有效的数据验证、标准化和注释工具链。
商业机密与数据共享的矛盾:生物医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依赖于专有数据和设计,如何在利用AI的同时,防止敏感数据泄露或被用于训练竞争对手的模型,是重大信任挑战
值得关注的机构
未来展望
数据基础设施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生物研发的“操作系统”——一个能让数据自由流动、被AI智能理解、并驱动科学发现的底层平台。
自主化实验(Autonomous Experimentation)已从概念验证迈向多路径并行、闭环系统初现的实用化阶段。
范式转变:从“人类主导、间歇性试错”转向“AI驱动、连续性探索”,通过闭环实验(Lab-in-the-loop)、全年24小时无间断实验,大幅缩短假设-验证周期,解决生物学实验长期存在的可复现性危机。
技术整合初现:机器人平台(物理自动化)、AI模型(认知自动化)和数据系统(工作流集成)开始融合,形成初步闭环。
多路径发展:大型云实验室如 Emerald Cloud Lab 和 Ginkgo Bioworks,提供远程、并行化实验服务;专用CRO如 Intrepid Labs 和 Lila Sciences,聚焦高复杂度任务(如酶工程、LNP筛选)。
软硬件协同进化:
模块化与标准化:自动化实验正在形成“模块化任务代码库”,支持拖放式实验设计,为AI自动生成协议铺路。
系统集成瓶颈:认知自动化(AI决策)与物理自动化(机器人执行)尚未完全协同,全闭环自驱动实验室(SDL)仍属少数;不同设备、软件和数据格式之间缺乏互操作性,形成“自动化孤岛”。
生物学复杂性:细胞培养、组织工程、类器官等系统对环境敏感,机器人难以完全复制人类操作的精细度和适应性;高变异性和时间敏感性实验(如活细胞成像)仍是自动化难点。
数据质量与规模:自主系统依赖高质量、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学习,但现有生物数据普遍存在元数据缺失、标注不一致等问题。
成本与可及性:高端自动化平台和云实验室成本高昂,中小企业和学术机构难以负担;投资回报周期长,阻碍大规模采用。
值得关注的机构
未来展望
到2030年,自主化实验将实现全集成、全闭环、全时域的运行,彻底改变生命科学的研发模式。
未来的实验室不是由人类“操作”的,而是由AI“思考”、机器人“执行”、数据“驱动”的智能生命系统。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正从“基因编辑工具”迈向“可编程生命系统”的新阶段,核心进展体现在模块化设计、实时响应与规模化应用三大方向。
复杂遗传回路工程成熟:
工程化细胞疗法迈向规模化:模块化、自下而上的蛋白域设计方法,为大规模制造治疗性细胞铺平道路,有望将细胞疗法成本降至抗体疗法水平。
消费级工程微生物商业化成功:ZBiotics 作为全球首家推出基因工程益生菌的公司,已实现商业化突破,证明了转基因生物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主要挑战
监管框架滞后:现有监管体系缺乏有效框架,需建立针对“活体生物药”或“工程微生物”的新分类与评估标准
公众对转基因的负面认知:但市场仍普遍偏好“非转基因”标签,尤其在健康领域。
技术可预测性与标准化:同一遗传回路在不同细胞环境或宿主中表现不一
制造标准化难题:多组分复杂回路的精确组装与质量控制在规模化生产中极具挑战。
值得关注的机构
展望未来
合成生物学已从理论走向现实,展现出重塑医疗、环境与制造业的巨大潜力。
然而,其发展必须与公众沟通、伦理讨论和前瞻性监管同步推进,以确保这项强大技术能够安全、公平、可持续地造福人类。
诊断与生物标志物(Diagnostics & Biomarkers)正经历由AI、多模态数据整合与消费者需求驱动的深刻变革。
AI诊断进入自主决策时代:SkinAnalytics 的 DERM AI于2024年获得欧盟 III类CE认证(MDR法规),成为全球首个无需医生监督即可自主做出皮肤癌临床决策的AI医疗设备。
多模态诊断与分层筛查:血液检测(如GRAIL的Galleri)、粪便检测(Cologuard)等构成分层筛查体系;数字生物标志物(如语音、步态、睡眠)通过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采集,拓展了监测维度。
消费者驱动的集成健康平台兴起:Level Zero Health提供一体化健康评估,整合血液生物标志物、全身体检、可穿戴数据和AI分析,通过直接面向消费者(D2C)模式建立需求,再向临床系统整合。
“金标准”的局限性:许多AI诊断工具以现有“金标准”(如内镜活检)作为训练标签,但这些方法本身存在漏诊率高(如食管癌内镜活检)等问题,导致AI模型学习到有缺陷的“真相”。
商业化与医保支付障碍:影响生活方式的生物标志物(wellness biomarkers)缺乏明确的临床终点,难以获得医保报销。
特定疾病领域的诊断缺口:尽管ctDNA、甲基化等技术在癌症早筛中前景广阔,但对胰腺癌等高死亡率疾病的早期检测仍缺乏有效手段;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女性健康问题长期缺乏非侵入性、可及的诊断工具。
值得关注的机构
未来展望
诊断与生物标志物的终极愿景是实现 “主动、预测、个性化”的医疗保健,通过多模态数据与AI,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精准治疗,最终推动全球医疗体系向预防为主、价值导向的模式转型。
情绪与行为(Mood & Behaviour)正从传统的药物或心理治疗,转向精准神经调控,核心进展体现在神经机制发现和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临床转化两大方向。
神经机制取得突破性发现:如UCSF的Mazen Kheirbek实验室借助AI解码器识别出小鼠的异常神经活动,并通过激活大脑中的特定通路,成功逆转了小鼠的抑郁样行为。
侵入式神经调控进入人体试验:如Motif Neurotech开发的微型无线神经刺激器已进入首次人体临床试验阶段,目标是修复失调的大脑回路,治疗耐药性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早期数据显示设备可安全植入,无严重不良事件。
技术路径明确:当前多基于经颅磁刺激(TMS) 的已知靶点(如dlPFC),未来将结合个体化脑成像选择最佳刺激位点。
主要挑战
技术挑战:微型植入物难以从噪声中提取有意义的脑信号;抑郁症异质性强,单一靶点可能不足以覆盖所有亚型,可能需多靶点或多设备策略。
临床与监管挑战:必须证明长期无神经副作用、无设备移位或感染;需证明持续疗效,而非短期改善;医保支付方需看到一次性植入+长期监测相比标准治疗(药物、心理治疗)的经济优势。
伦理与社会风险:设备读取大脑活动,涉及最敏感的个人数据。需确保数据加密与用户控制权;存在“情绪操控”风险。
值得关注的机构
未来展望
情绪与行为领域的未来是精准化、主动化、个性化的神经健康管理。
个体可通过非侵入式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脑活动与生理信号,系统能自动检测负面状态,并施加靶向神经刺激,将大脑“轻推”至理想状态。
未来甚至可能切换至复杂“人格模式”(如“自信谈判者”、“共情倾听者”、“创新思考者”),实现情境化心智协调。
生殖健康(Reproductive Health)正经历一场由基因组学与体外配子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
胚胎基因组筛查进入“全基因组”时代:
体外配子发生(IVG)取得关键突破:
Hayashi Lab在小鼠模型中成功实现从体细胞经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 再生出功能性卵子和精子,并产下健康、可育的后代小鼠;这项技术为解决绝对不孕症(如无精症、卵巢早衰)提供了理论可能,并为同性伴侣生育共同遗传后代、保存濒危物种等开辟了新路径。
主要挑战
全基因组的局限性:多基因风险评分的临床有效性与预测准确性仍在验证中,对复杂疾病的预测能力有限。
IVG的转化障碍:小鼠的成功尚未在人类中复制,人类配子发生过程更复杂,体外成熟效率极低。
“设计婴儿”与优生学争议:全基因组筛查和多基因评分可能被用于非医学性状选择(如身高、智力、外貌),引发“定制婴儿”的伦理担忧。
法律与监管空白:IVG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缺乏明确法规,人类应用被广泛禁止或严格限制。
值得关注的机构
未来展望
迈向基因知情的生育未来,生殖健康领域正处于技术爆发与伦理挑战交织的十字路口。
然而,这些技术也迫使社会直面深刻的伦理问题:我们应如何使用基因信息?生育的边界在哪里?
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进步,更需要全球性的伦理共识与包容性政策,以确保这些强大技术能公平、安全、负责任地服务于全人类。
植物工程(Plant Engineering)正处于传统育种与基因编辑技术融合的转型期,核心进展体现在技术多样化、性状导向转变与AI赋能三大方面。
先进技术突破:
消费者导向性状兴起:研发重点从传统的“抗虫抗除草剂”转向提升消费者体验的性状,如无籽水果等,这类性状更易被市场接受,有助于改善公众对基因工程作物的认知
主要挑战
转化效率低下:多数作物仍依赖组织培养,干细胞诱导与再生过程缓慢且物种依赖性强;缺乏高效体内转化方法,难以在植株体内直接、高效地整合外源DNA。
市场与产业结构失衡:全球仅5-6家大型种子公司主导市场,垄断特定作物(如玉米、大豆)的精英品种,初创企业缺乏议价能力:
监管与文化障碍:初创企业需应对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尤其在非主流作物领域。
研发成本高、周期长:田间试验耗时耗资,占新品种开发约30%的时间与成本;需在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进行多轮测试,验证候选品种的稳定性。
值得关注的机构
未来展望
植物工程的未来在于打破技术、市场与文化三重壁垒。
唯有如此,植物工程才能真正释放潜力,为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提供可持续的创新作物解决方案。
文章来自于“智药局”,作者“子任”。
【开源免费】字节工作流产品扣子两大核心业务:Coze Studio(扣子开发平台)和 Coze Loop(扣子罗盘)全面开源,而且采用的是 Apache 2.0 许可证,支持商用!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coze-dev/coze-studio
【开源免费】n8n是一个可以自定义工作流的AI项目,它提供了200个工作节点来帮助用户实现工作流的编排。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n8n-io/n8n
在线使用:https://n8n.io/(付费)
【开源免费】DB-GPT是一个AI原生数据应用开发框架,它提供开发多模型管理(SMMF)、Text2SQL效果优化、RAG框架以及优化、Multi-Agents框架协作、AWEL(智能体工作流编排)等多种技术能力,让围绕数据库构建大模型应用更简单、更方便。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eosphoros-ai/DB-GPT?tab=readme-ov-file
【开源免费】VectorVein是一个不需要任何编程基础,任何人都能用的AI工作流编辑工具。你可以将复杂的工作分解成多个步骤,并通过VectorVein固定并让AI依次完成。VectorVein是字节coze的平替产品。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AndersonBY/vector-vein?tab=readme-ov-file
在线使用:https://vectorvein.ai/(付费)
【开源免费】DeepBI是一款AI原生的数据分析平台。DeepBI充分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能力来探索、查询、可视化和共享来自任何数据源的数据。用户可以使用DeepBI洞察数据并做出数据驱动的决策。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DeepInsight-AI/DeepBI?tab=readme-ov-file
本地安装:https://www.deepbi.com/
【开源免费】airda(Air Data Agent)是面向数据分析的AI智能体,能够理解数据开发和数据分析需求、根据用户需要让数据可视化。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hitsz-ids/airda
【开源免费】AutoGPT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智能体的(AI Agents)项目。用户创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从而让AI有步骤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开源免费】MetaGPT是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智能体项目,只需要输入一句话的老板需求,MetaGPT即可输出用户故事 / 竞品分析 / 需求 / 数据结构 / APIs / 文件等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MetaGPT内置了各种AI角色,包括产品经理 / 架构师 / 项目经理 / 工程师,MetaGPT提供了一个精心调配的软件公司研发全过程的S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blob/main/docs/README_CN.md
【开源免费】MONAI是一个专注于医疗影像分析的深度学习框架,它可以让医院高效、准确地从医疗影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Project-MONAI/MONAI?tab=readme-ov-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