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 热门搜索 #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9774点击    2025-11-27 09:02

今天读了 Aha(原 Head AI)的两篇博客文章,我强烈建议所有做 AI 工具或者 AI ToB 产品的同学都读一读。


https://aha.inc/university?universityType=Aha+insights&utm_source=inf001


这里有他们对 AI 产品边界的理解,也有很多工程和系统层面的实操细节。


对我来说,这是最近半年里最有价值的一篇 AI 应用构建经验文章,读完收获非常大。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1


Aha 是一家做达人营销的 AI 公司。我最早听到这个产品,是和字节团队的一哥们聊天的时候,他说他们某个 AI 产品出海用的就是这款产品


达人营销我还算了解,我有朋友就在 TikTok 上做类似的生意。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品牌方的需求,匹配对应的达人做投放。其实说白了有点像一个营销代理公司。


品牌方给一个需求过来,他会根据需求去匹配对应的达人。其实就是帮甲方做一整套达人营销的解决方案。国内也不少公司在做类似的业务。


听起来高大上,但工作真的非常琐碎。


拿 AI 产品类的投放来说,有的达人专注做科普讲解,有的做 AI 行业资讯,有的做工具测评,还有的偏向深度分析和方法论。


每类账号的内容风格、受众构成都不太一样。他需要根据甲方的营销目标,找到合适靠谱的达人。


现实的情况是,只要手头没有对应达人的联系方式,那就得去社媒上逐个私信。一条一条发,等回复。


对方回你了,又得开始问价格、谈价格、对档期。接着签合同、对接内容细节,来回沟通好几轮。


达人发来内容初稿,还得不断调整、修改,来回沟通,完事之后还有付款、对账、复盘。


整条链路,几乎每一步都得人盯着。


我朋友跟我说,他们能用 AI 自动化的部分,早就做完了。剩下的活都非常依赖人工。


ChatGPT、Gemini、Claude 之类的 AI 工具还没强到可以直接私信达人,也没办法和达人确定档期和价格。


我也感觉,他们这业务挺重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来推动,而且经常是三四方一起沟通。只要有一处卡住,比如价格、档期、素材,整个流程就会一路往后拖。


这些事儿吧,说难不难,但确实繁琐,需要有耐心的人干。


2


Aha 这产品挺有意思。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他们非常激进,现在已经能把刚才我提到的那整套繁琐的达人营销流程,全都从头到尾自动化了。


用户只要把产品链接丢进去,系统会先做一轮快速解析,把产品的卖点、目标人群、可能触达的受众都整理出来,用户也可以随时按自己的理解改一改。


接着根据这些条件,系统会自动去匹配最合适的一批达人。


换句话说,最关键、最耗人的那一环,AI 能直接接住。既省人力,也省时间,而且根据他们的介绍,AI 找出来的达人,往往比人工量更大,也更精准。


因为 AI 背后都是大数据和算法,肯定比人小范围搜到的信息更多,更准确。


找到达人只是第一步。


Aha 还会自动联系达人,继续推进沟通,确认细节。


真的,用户要做的,就是输入产品链接,然后在中间几个节点做好确认和把关,剩下的系统的全部搞定。


我录了个 Demo 视频,大家可以看看。注意,它目前只支持 X、YouTube、Instagram、TikTok、LinkedIn 这些国外的社交媒体。


再往后,如果完成支付的话,Aha 就会开始逐个联系博主,确认细节了。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非常惊艳。我觉得 Aha 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 ToB 型 AI 的产品样板。


他们在博客里把背后的思考和技术细节写得很完整。


其中有一篇文章是 Aha 创始人 Kay 写的。她说,当 AI 介入之后,达人营销这件事会发生三大结构性变化。这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3


我一个个展开。


首先是匹配。


过去我们找达人,基本靠人工翻标签、看粉丝数、看账号定位。但这些方法都太粗糙了,而且很费时。


举个例子,一个做科技测评的达人,粉丝可能是学生、喜欢数码的爱好者,不一定会为 SaaS 产品付费。


但一个做效率工具、独立开发者内容的达人,粉丝往往是开发者、产品人、运营,这些人和产品目标用户就更接近。


也就是说,表面看两个达人都在发 AI 内容,粉丝却完全不一样。


用他们博客的话讲:给产品找合适的达人,这是一个语义问题,而非分类问题。不要问 “谁发内容”,要问 “谁的受众像我的用户”。这决定了转化的基线。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Aha 怎么做的呢?


它们会把品牌的需求变成一串可计算的语义画像,然后再从 500 万达人里找语义最接近的一群人。


大概分三步。


第一步:让 AI 先理解产品和目标用户。


用户把产品链接丢进去后,系统会让大模型看一遍产品的介绍、功能、定价、痛点,然后自动生成一份目标用户画像。


比如偏开发者、偏出海团队、偏办公场景,甚至会连内容语气、风格偏好都推出来。这一步形成一个产品是谁、用户是谁的语义向量。


第二步:在几百万个达人里做语义召回。


系统不是看达人的简介有没有写 AI、科技,而是从内容文本、评论氛围、粉丝地域、粉丝构成等维度判断:这个账号的受众像不像产品的目标用户。


这就是他们说的粉丝像不像,而不是达人像不像。


比如,有些账号看起来在美国,但粉丝 80% 在东南亚。这种账号标签再好、内容再对,也会被直接过滤掉,因为粉丝不对,就意味着投放浪费。


这就是语义匹配比标签匹配稳得多的原因。


第三步:精排,用大模型逐个判断。


召回之后,系统会让 LLM 像一个有经验的达人营销专家一样,一条条过:


1、内容的表达方式能不能自然嵌入产品


2、粉丝是不是目标用户


3、互动是不是正常(而不是买量、刷评论)


4、最近内容表现稳不稳


5、账号有没有水分


6、不是简单看粉丝数,也不是看播放量,而是真的看 “内容有没有价值”和“粉丝是不是你要的人”。


这就是语义。它可以借助 AI,真正判断这个账号值不值得合作。


人能做这样的判断不?当然能,只是时间成本太高了。就拿我来说,在 AI 行业这么久,我多少已经有一些经验。


但让我快速判断某个号的情况,我觉得至少也得十分钟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4


其次是定价。


刚刚提到的达人匹配解决的是找谁,定价解决的是花多少钱。


这件事在达人营销领域一直是个老大难。人工谈价非常耗时,而且结果常常不透明。


同一个达人,找不同代理、不同窗口,报出来的价格可能完全不一样。更别说有些账号买了粉丝,有些账号最近内容下滑,有些账号市场需求突然上涨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价格。


Aha 的做法是把定价这件事结构化了。


他们的博客里讲得很直白:价格应该由数据来决定,而不是由双方的主观判断来决定。这个逻辑我挺认同的。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定价模型看四类核心因素。


第一,受众价值。


粉丝是什么人,直接决定账号的价值。比如学生和泛娱乐受众的价值最低,其次是普通白领,再往上是开发者、专业人士、商业决策者。不同的受众画像,价格差异会非常大。


第二,地域权重。


同量级曝光,美区粉丝的价值往往是部分亚非区域的五到七倍。这一点我以前从来没有被量化过,看完博客才意识到这个差异是真的明显。


第三,内容表现。


系统会看达人最近二十条内容的自然播放和商单表现,判断这个账号是不是在一个上升周期里。如果最近内容表现不稳定,定价自然会被压低。


第四,供需强度。


有些垂类非常稀缺,比如效率工具、开发者工具,这类达人在全球范围都不算多,只要需求稍微增加,价格自然会上浮。


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系统会给出一个相对公允的价格。这个价格不是瞎算,而是由模型读数据、算差异、综合权重之后推出来的。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蛮有意思。本来人工谈价是一个非常靠经验的事情,但拆开来看,影响价格的因素其实没那么玄乎,只是人工很难同时把这么多变量放在脑子里。AI 可以。


当然,系统不是为了压价,而是为了让价格更透明更公允,减少无效沟通。买卖双方都用同一份参考标准,就不会出现反复拉锯的情况。


博客里提到,一个几天的谈价过程,有时候几分钟就能完成了。


他们甚至把这套东西写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定价引擎。记得博客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让价格不再依赖个别谈判或主观判断,而是成为一个既具备专家经验稳定性,又能随市场供需实时波动的函数。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系统不是一次性定死一个价格,而是一直在更新。达人最近的表现、这次营销活动的需求、行业的整体热度,都会影响结果。


平台每天都有新的合作发生,系统会从这些数据里学习,把价格调得更贴近当下的市场情况。


这部分,强烈推荐大家看看他们的博客,有很多细节的实战经验。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5


前面讲的是怎么找到合适的人,怎么付一个合理的价格。


但整条达人营销链路真正让人头大的,是所有事情加在一起的执行复杂度。


这条链路里,到处都是需要人盯的细节。


建联、催回复、确认报价、确认档期、对稿、改稿、催交付、补素材、对账、付款,只要有一个环节慢一步,后面所有事情都得等。


很多团队永远追不上进度,不是因为人不够,而是因为链路太散太碎。


Aha 最酷的地方,是把执行这件事做到了几乎完全自动化。


用户确定好达人画像之后,系统开始从大规模的达人池匹配,并进行自动化建联谈价。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它会根据需求信息的语义,自动生成邀约内容,批量外发。不是简单撒网,而是给每个达人发合适的那种邀约。


发送之后,确认好价格,愿意合作的达人,就会推送到操作看板。


而且每个确认合作的达人,都有明确的 CPM/CPC 预估,以及人群画像等数据指标,方便品牌再次把关审批,确认最终合适的人选。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确定合作的达人之后,系统会自动跟进后面的所有环节。


内容制作做到哪一步了、修改有没有完成、是否已经进入待发布阶段,系统都会实时记录。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无论你同时推进的是五个达人还是五百个达人,它都会把每个人的状态排好队,自动往前推。


用户打开后台,一眼就能看到每个人卡在哪、走到哪,不会再被无数邮件和私信淹没。


另外,合同签约这部分,Aha 做的是把过去需要来回发 PDF、确认身份、确认授权的流程,拆成一个标准化的自动化链路。


系统会先做双方的身份验证,确认达人账号、支付方式、申报主体都真实有效;接着由 AI 发起合同,自动填好合作条款、交付标准、付款节点,并在达人和品牌方确认无误后完成电子签署。


签署后的文件会自动归档,和整个合作的进度、交付记录关联在一起,方便后续对账和审计。


可能有的人看到这里,会觉得是不是有些理想化。把钱支付完,万一后面达人不履约怎么办?是不是会打水漂?


我一开始也有这方面担心。后来仔细看了一下,他们的逻辑其实和淘宝很像。


合作一旦确认,款项会先进入 Aha 的托管账户。达人必须按要求完成内容、通过平台的质检流程,系统才会推进结算。这套流程其实在电商行业已经被验证过很多年。


如果达人不按时交付、内容质量不达标,或者有刷量等异常行为,系统会自动把单子卡住,不会流转到付款环节。所以,整体看,流程还是蛮安全和可靠的。


这套流程和产品的设计思路,挺震撼的。


我想这就是效率革命的意义。不是把人替换掉,而是让重复的部分全部交给程序,让人从催人、盯人、找人的工作里退出来。


这类事情,AI 天生更擅长。


机器不会忘,流程不会乱,只要状态清晰,就能在后台一直跑。


人只在重要节点做决策。确认名单,确认价格,确认内容。剩下的,系统可以替我们一直往前推。


匹配由 AI 做,定价由模型做,执行由系统做。人真正需要做的,是判断,是策略,是创意。


我非常喜欢的 AI Video 产品 Vizard 也是 Aha 的用户,他们说,Aha 把大部分需要人手反复处理的活儿都接过去了,团队在营销上的日常投入一下子小了不少。


过去可能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几天就搞定了。


最近半年读到最好的 AI 产品文章


6


写到这里,我觉得 Aha 提供的,不只是一个产品案例,而是一套 Agent 的思考方式。


达人营销这条链路本来特别重,信息分散,节奏混乱,靠人力堆上去也只能做得差不多。


Aha 的做法是把这条链路拆开,让匹配、定价、执行这些最耗人的步骤变成可以计算、可以追踪、可以复盘的系统能力。


他们在博客里反复强调一个观点:


AI 不会代替人,但会把那些七十分以内的重复劳动全部接走,让人把时间花在最后那三十分的判断和创造上。


这句话我挺认同的。


从匹配的语义召回,到定价的动态模型,再到执行的自动外发和全链路追踪,本质上都是在把一个过去完全靠人力堆叠才能规模化的行业,慢慢变成一套可以沉淀的增长方法论。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方向已经很清楚了。


我觉得这对做 AI 工具、做 Agent 产品的团队,都有参考价值。


真正的突破,不是做一个更聪明的对话框,而是找到一个足够具体的场景,把整个链路从头到尾重新跑一遍,把可重复的地方抽出来,让系统越来越能自己做事,让人越来越能做对的事。


就像前两天段永平在采访说的,做对的事,和把事情做对。人负责前者,AI 负责后者。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觉得 Aha 的文章值得一看。如果你有时间,我还是建议把那两篇博客完整读一遍。


https://aha.inc/university?universityType=Aha+insights&utm_source=inf001


里面还有很多工程细节和判断边界,比我这里写的更丰富。看完之后,你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这么多海外团队会选择用它,也能看到 AI 在业务端到底能走到什么程度。


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新的灵感。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AI产品阿颖”,作者 “AI产品阿颖”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AITNT资源拓展
根据文章内容,系统为您匹配了更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1
智能体

【开源免费】AutoGPT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智能体的(AI Agents)项目。用户创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从而让AI有步骤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开源免费】MetaGPT是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智能体项目,只需要输入一句话的老板需求,MetaGPT即可输出用户故事 / 竞品分析 / 需求 / 数据结构 / APIs / 文件等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MetaGPT内置了各种AI角色,包括产品经理 / 架构师 / 项目经理 / 工程师,MetaGPT提供了一个精心调配的软件公司研发全过程的S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blob/main/docs/README_CN.md

2
RAG

【开源免费】graphrag是微软推出的RAG项目,与传统的通过 RAG 方法使用向量相似性作为搜索技术不同,GraphRAG是使用知识图谱在推理复杂信息时大幅提高问答性能。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microsoft/graphrag

【开源免费】Dify是最早一批实现RAG,Agent,模型管理等一站式AI开发的工具平台,并且项目方一直持续维护。其中在任务编排方面相对领先对手,可以帮助研发实现像字节扣子那样的功能。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langgenius/dify


【开源免费】RAGFlow是和Dify类似的开源项目,该项目在大文件解析方面做的更出色,拓展编排方面相对弱一些。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infiniflow/ragflow/tree/main


【开源免费】phidata是一个可以实现将数据转化成向量存储,并通过AI实现RAG功能的项目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phidatahq/phidata


【开源免费】TaskingAI 是一个提供RAG,Agent,大模型管理等AI项目开发的工具平台,比LangChain更强大的中间件AI平台工具。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TaskingAI/Tasking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