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 年的于北川,想做 “伟大的公司”。
对初创公司来说,Superlinear(指数引力)的第一个业务 Deeplink 堪称成功:去年成立,今年的 ARR(年经常性收入) 就达到 500 万美元;且已经实现盈利。
但创始人于北川并不打算在这个业务上继续重点投入,而是带领核心团队,全力转向了一款新产品 Lessie AI。
这跟他对行业和自我的判断有关。于北川认为,Deeplink 作为一个 To B 业务,是靠资源驱动的生意,但他自觉不是销售型人才,而是更擅长产品和技术。
也跟他的偏好和愿望有关。他想做更大的事情、做 “伟大的公司”,做依靠产品驱动增长的事。
1996 年出生的于北川认为自己这次做出的选择是 “难而正确” 的。这是他在经历过一场 “为创业而创业”,然后彻底失败之后获得的成长。
“天才” 的失败
于北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 “过分顺利”。
他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学期间创业,项目卖了几十万,还上了《人民日报》;毕业时,他拿下腾讯十万人中招二十个 “产培生” 的 offer,同侪都是清华北大毕业生,他感受到一种稀有的认可。
他最终去了抖音,那是 2018 年,抖音 “最激进增长” 的两年。作为产品经理,他负责过基础业务、社交,还操盘过春晚 12 亿红包的增长活动。团队内比较,他发现自己做的事,“全职工作五六年的人也搞不定”,由此收获了诸多信任和认可。
顺利也滋生 EGO,“觉得自己可能是个小天才,什么都能干”。
2020 年 7 月,他带着光环离开字节,短暂体验了另一家大厂的低效后,加入前同事创办的 A 轮公司担任合伙人;又因资本市场低迷,这家创业公司发展不顺,决定单干。
时间来到 2022 年,他开始了真正的 “第一次创业”:在 TikTok 上做美国电商生意。
在当时的他看来,这是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在新的流量洼地,花钱买量,计算转化率和利润,只要数据为正,就加大投入 。
这套逻辑下,他卖过吸尘器、穿戴甲和无人机。但很快,经营的问题就不断出现——店铺被封、现金流中断、发不出工资。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于北川去给亚马逊老板们讲算法课、讲流量机制,一人收 2 万块,每天 10 小时,两天赚到了 20 万,然后回来发工资。
挺过这次危机后,他又折腾了半年:做直播,做 MCN,做代运营,做货盘分销,想在 TikTok 上尝试各种业态的创业——但都没有起色,最终以亏损几十万收场。
事后复盘,他觉得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不专业,对行业的核心要素一无所知,既不了解供应链,也不了解运营;更重要的是,战略方向错了,因为美国 TikTok 电商在那时根本没有真正爆发,是一个增量极小的市场。
困住他看到这些的,是 EGO 太大,“你会有很多包袱,会觉得我创业如果今天失败了,那这个事是不是挺丢人的?你就想证明自己。”
他陷入了一种 “钻牛角尖” 的状态,不断地折腾和尝试新方向,本质也是在证明自己没有失败,“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那段时间,他不关心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团队弥漫着死气,大家都感觉没有希望,但也难以走出来。
直到一个外部变量出现:抖音前创始创始团队成员、他的老领导任利锋出来创业,交流后,甚至让他有了加入的想法。
“当你在思考要不要跟他干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种很微妙的情况——你默认了你这个事情当天可以不干了,你意识到自己失败了”,于北川说这个新的选择让他得以跳出局内人视角,“世界打开了”。
任利锋的思考也启发了他。他开始意识到,厉害的人创业时都要反复思考市场机会,思考 “天时地利人和”,而自己却一头猛扎?他看到,电商创业的失败,根源在于他高估了自己,做了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事情 。
他最终没有加入前领导的公司,但走出这次失败让他获得了创业中最宝贵的东西之一——“自知”,“你会知道你自己是有短板的,你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你需要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先务实,再做大事
2024 年五六月,带着对失败的复盘和对 AI 的观察,于北川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对 AI 时代的机会,他首要的推断是 “AI 一定会替人的工作”,因此 “存在多少种岗位,就会存在多少种应用”。
而要落地,他需要从自己能看到的需求切入。做 Tiktok 电商时,他发现出海企业有大量的网红营销需求,而商务、运营干的活很 “确定”,就是找网红、聊合作,整个流程都跟聊天和信息识别相关的事情。于北川分析这正是大语言模型擅长的地方 。
初步确定方向可行后,为了验证判断,也为了找回信心,他找到做电商时认识的那些老板们,跟他们要预算。
到正式启动前,他手里已经捏了几十万人民币的预算,因为需求真实、确定,DeepLink 很快跑了起来。这个业务为客户提供 AI 工具和服务:AI 工具帮企业快速筛选到合适的网红、创作者,运营再根据客户产品、达人的调性提供具体的营销方案;客户为最终的结果付费。
到今年,因为 AI 应用创业公司变多,营销的需求增加,他又将客户重心从电商转向 AI 科技公司,拿下了字节跳动的 CapCut、爱诗科技等大客户。
故事很快就来到了开篇的场景,Deeplink 起量、到今年 10 月年收入已达 500 万美元,并实现盈利 。
但于北川认为这是一个资源驱动的生意,因为他们的客户——不管是早期的电商老板还是 AI 科技公司——都跟他个人的经历和背景有关,而这个模式下,谁也很难打败谁,“举个例子,你的竞争对手可能从阿里出来的,那他就会能拿到阿里系资源,你拿不到”。
他判断,未来如果进入 “深水区”,竞争比拼的是 BD(商务拓展)和销售能力,而这并不是他们真正擅长的。
于北川将 DeepLink 业务交给一位合伙人独立负责,要求团队在规模增长时,优先保持盈利;此外,公司核心的产品和研发资源,优先级将放在新的产品 Lessie AI 上。
思考和抉择从 4 月开始,期间做过一个中间态的产品,但并未发布;6 月开始,他们正式着手启动这个面向欧美市场的 To C 产品。
Lessie AI 今年 9 月底才发布,是一款找人的 Agent,希望帮用户节省在各个平台跳转的重复工作,能一键找到目标对象。
与 Deeplink 提供产品加服务不一样,Lessie AI 完全由产品驱动,它以一个对话框形态呈现,用户只需要描述想要什么样的人,它就会自动筛选出名单、找到候选人的联系方式,并且给对方发送邮件。这对投资人、销售或者想招人的创业者都是一个 “刚需”。
产品在海外上线一个多月,订阅制收费;目前 2 万多人用上、几百人付费,还有几万人在排队。有测评显示,目前它在 “找网红” 这件事上更准确,但更小众的领域、地区、以及需要满足多个条件的找人需求上呈现的结果仍不够好。
找人的 Agent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找到人之后,能否顺利建联都是问题,Lessie AI 未必能延续 Deeplink 的快速成功。但这符合于北川的愿景,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做公司,他都希望能够影响足够多的人。
“当你意识到它无法完成你的大目标时,你要敢于丢下它,” 他说。
于北川是这样创业者:他说,自己对公司分红、个人能赚多少钱并不在意,但对影响的大小、是否改变了行业与规则更感兴趣。而这种对 “做大事” 的偏好,他自小就有。
他也将这种理念带到了组织的塑造上,热衷于招聘被大厂低估的年轻人,“我们喜欢要性很强的人”。
他判断 “要性” 的方式是,当和候选人谈论创业时,对方会跟他聊论风险和现金回报还是会要更多期权,“要性强的人,他不会先考虑风险,他会先考虑他什么时候来”。
指数引力目前总共约 30 多人,其中 Lessie AI 团队有 20 多人。于北川推崇字节早期的扁平、极致、坦诚的文化,认为现在这么小的团队不太需要刻意的管理,而是给年轻人很多机会,充分信任他们。
这位年轻的创业者现在 “焦虑且高昂”:他计划今年下半年先将增长跑通,明年上半年补充海外视角、激进增长;到后年上半年,则可以做网络效应的事。这需要他和这个年轻团队保持灵活而激进的状态。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晚点科技”,作者 “晚点科技”
【开源免费】AutoGPT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智能体的(AI Agents)项目。用户创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从而让AI有步骤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开源免费】MetaGPT是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智能体项目,只需要输入一句话的老板需求,MetaGPT即可输出用户故事 / 竞品分析 / 需求 / 数据结构 / APIs / 文件等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MetaGPT内置了各种AI角色,包括产品经理 / 架构师 / 项目经理 / 工程师,MetaGPT提供了一个精心调配的软件公司研发全过程的S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blob/main/docs/README_CN.md
【开源免费】VideoChat是一个开源数字人实时对话,该项目支持支持语音输入和实时对话,数字人形象可自定义等功能,首次对话延迟低至3s。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Henry-23/VideoChat
在线体验:https://www.modelscope.cn/studios/AI-ModelScope/video_chat
【开源免费】Streamer-Sales 销冠是一个AI直播卖货大模型。该模型具备AI生成直播文案,生成数字人形象进行直播,并通过RAG技术对现有数据进行寻找后实时回答用户问题等AI直播卖货的所有功能。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PeterH0323/Streamer-S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