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弦相似度可能没用?对于某些线性模型,相似度甚至不唯一
余弦相似度可能没用?对于某些线性模型,相似度甚至不唯一在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领域,余弦相似度长期以来一直是衡量高维对象之间语义相似度的首选指标。余弦相似度已广泛应用于从推荐系统到自然语言处理的各种应用中。它的流行源于人们相信它捕获了嵌入向量之间的方向对齐,提供了比简单点积更有意义的相似性度量。
在机器学习和数据科学领域,余弦相似度长期以来一直是衡量高维对象之间语义相似度的首选指标。余弦相似度已广泛应用于从推荐系统到自然语言处理的各种应用中。它的流行源于人们相信它捕获了嵌入向量之间的方向对齐,提供了比简单点积更有意义的相似性度量。
韦伯区位问题源自一个经典的运筹优化问题,它首先由著名数学家皮耶・德・费马提出,后被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弟弟)扩展,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金融工程及计算机视觉等众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好家伙!1750亿参数的GPT-3只需20MB存储空间了?! 基于1.58-bit训练,在不损失精度的情况下,大幅节省算力(↓97%)和存储(↓90%)。
数字生命一直是人类几十年来的追求,反映了我们对技术与人类体验交汇的深层探索。近期,复旦大学发表了一篇综述论文,首次系统梳理了角色扮演AI(Role-Playing Language Agents,RPLAs)的研究现状,现已被机器学习顶级期刊TMLR接收。
这几天,学术圈的小伙伴肯定都很关注正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的机器学习顶会——NeurIPS 2024。本届会议于今日落下帷幕,共接收 15671 篇有效论文投稿,比去年增长了 27%,最终接收率为 25.8%。
在机器学习领域,开发一个在未见过领域表现出色的通用智能体一直是长期目标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在大量离线文本和视频数据上训练的大型 transformer 最终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今年 4 月,AI 领域大牛 Karpathy 一个仅用 1000 行代码即可在 CPU/fp32 上实现 GPT-2 训练的项目「llm.c」曾经引发机器学习社区的热烈讨论。
多智能体系统,可自动化整个 ML 工作流程,节省数千小时工时。
这篇文章获选 Neurips 2024 Spotlight,作者均来自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系。第一作者是博士生林啸,指导老师是童行行教授。所在的 IDEA 实验室的研究兴趣涵盖图机器学习、可信机器学习、LLM 优化以及数据挖掘等方面。
30多年的数学猜想首次获得了进展!Meta等学者提出的PatternBoost,使用Transformer构造了一个反例,反驳了一个已悬而未决30年的猜想。是否所有数学问题都适合机器学习技术?这样的未来太令人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