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人工智能 GPT4 伦理 生成式 医疗 监管 安全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计算机视觉 强化学习 模型 算法 应用 开发 研究 工具 平台 框架 数据集 训练 部署 安全 合规 培训 投资 LLM,llm AI,ai,Ai 大模型 大语言模型 制图 生图 绘图 文生图 文生视频 生成式AI AGI 世界模型 sora chatGPT,chatgpt,ChatGpt claude openai Llama deepseek midjourney 红熊猫模型 Red panda,panda Stable Diffusion,StableDiffusion,stable DALL- E 3 DALL E DALL Flux,flux 扩散模型 混元大模型 文心一言 通义千问 可灵 Pika PixelDance 豆包 月之暗面 零一万物 阶跃星辰 搜索增强 MiniMax Talkie Agent prompt fastai LangChain TTS 微调 提示词 知识库 智能体
# 热门搜索 #
搜索
吴恩达弟子打造arXiv弹幕版,每篇论文都能自由讨论了
6846点击    2024-08-02 10:30

网友:学术圈该有的样子!


现在,arXiv的每篇论文,都能直接提问讨论了!


只需把URL中的arXiv替换成AlphaXiv,就能对任意一篇论文发布提问或讨论。



或者是下载插件,网页上就会多出一个Discuss的入口,点开是一样的效果。




这就是由斯坦福AI实验室学生构建的论文开放讨论论坛“AlphaXiv”。


任何人注册ID后就能发布评论。


刚刚全面上线,立马在学术圈引发轰动。


LeCun看了连连称好。



学者们激动围观:

这才是学术圈应该有的样子!开放而且积极讨论。


有人觉得这将改写学术论文的交流形式。



它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双向讨论。


AlphaXiv由来自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一手打造。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联创都曾在/正在吴恩达实验室学习工作。


人人可公开提问


想要在AlphaXiv中发表评论,需要先注册账号。


一开始,AlphaXiv论坛会确认你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这里延续了arXiv的风格,arXiv作为最大的开放获取预印本存储库,拥有近240万篇学术论文,涵盖人工智能、医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密码学、数字健康等。



用户可以申请当reviewer(所在领域论文评审员),就像顶会那样,评审员能够主持讨论、投票选出特色论文,以及留下与ORCID账户关联的评论。



想要申请当reviewer,需要填写相应的表格。



如果只是想当普通用户,现在已经可以开始自由讨论提问了。


比如打开AI领域经典之作《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已经留下了评论。



可以选取论文中任意一行进行评论,评论有四类可以选择:

General:用于澄清、解释较小的问题。

Research:详细的见解、批评、替代方法、发现错误,基于本文的方法等。

Resources:论文的相关链接和信息,比如GitHub、博客文章、视频等。

Private:仅私人可见的评论,可用来记笔记或想法等。




由此读者们就能针对很多细节提问,比如,“如何决定层数和每层的尺寸?”、“这篇论文直接跳到键、查询和值矩阵,这让我有点困惑”……


针对这些提问,围观群众可以任意回复,以及顶帖或表示反对(最右侧)。



为了防止滥用,论坛限制了“表示反对”这项功能的每日使用次数。(貌似点了两三下就出现不可用提醒了)


关于回复评论,这里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论坛规则。


论坛设置了一项名为“每周论文”的新举措,当特色论文公开展示时,论文作者一周内需回复所有评论。


这不,我们刚好捉住了某研究团队最新上榜的论文,真有点打擂台那味儿了~



插一嘴,论文作者身份需要申请认证,认证完成后可随时查看新留言并及时回复。



不仅限于论文作者,一些留言还能得到斯坦福和哈佛大学的既定研究团队回复。


除了上述,由于论坛逐渐走向公开,一些规则也在不断演进。


比如关于是否匿名评论,由于一开始论坛只在一些高校内部使用,因此不太care这点~


而现在论坛加上了身份识别功能(ORCID认证),相当于可以选择实名认证。


认证完成后,用户的学校、单位都可以进一步公开。(以下为认证前后区别)



据说还有一个群组模式,可以把同实验室/同小组的人拉到一个分组里,评论仅能组成员看到。


值得一提的是,在AlphaXiv正式官宣前,它已经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还有人发帖安利。



这次算是正式官宣。


围观网友觉得,这种模式一定会让学者们从中受益。



有人提问,为啥不直接在arXiv中这么做?团队回复:

希望之后能试试。


还有人建议结合一些奖励机制,这样之后就能演变成一种同行评审的新形式了。



以及还有人好奇,AlphaXiv应该怎么发音呢?



以及注意,AlphaXiv中没有“r”,别打错了(doge)


主创来自吴恩达实验室


Alphaxiv项目最初在去年5月提出。


两位主创分别是Rehaan Ahmad和Raj Palleti,他们都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


Ahmad马上本科毕业。他在2021年上半年在吴恩达实验室担任研究助理,负责AI医学方面的探索开发。


现在是斯坦福AI实验室中IRIS实验室的本科研究员。



Palleti正在本硕连读ing。他现在是斯坦福AI实验室的深度学习研究员,正在吴恩达实验室工作,负责开发可计算患者心肌损伤概率的深度学习模型。



Alphaxiv最初是他们web开发课的期末作业。


项目完成后,斯坦福内部的几个实验室开始使用。过程中自然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允许匿名、没有审核功能等。


在过去几个月里,他们一直在不断优化这个项目。今年4月,主创在回复网友帖子的时候透露,当时他们正在做ORCID集成,也就是将ORCID系统与其他科研管理系统、出版平台、学术数据库等集成在一起,实现数据的互通和自动化更新。ORCID提供了一个唯一且持久的数字标识符,用于识别学术研究者,并链接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活动。


除了主创之外,项目还有多名业内大佬作为顾问,比如曾创立了谷歌X实验室和自动驾驶团队的Sebastian Thrun教授。



项目创立后,陆续还有几位学生一同加入。



最左为Ahmad,蓝色T恤为Palleti


目前,已经有不少实验室宣布与AlphaXiv合作,促进学术研究进步。



One More Thing


值得一提的是,让学术研究讨论更公开化是近几年圈内重点关注的问题。


2013年LeCun和Bengio等创办ICLR会议并推广OpenReview,优化同行评审过程。


到现在,OpenReview已经成为很多学术会议的通用标准。最近一段时间,学术评审“玄学”的问题也总是引发业界讨论。很多人觉得一些评审过程有缺陷,“论文是否被接收和论文质量本身关系不大”。


LeCun就提到过自己一篇从未被接收、ArXiv独占的论文,现在被引用次数已超过1880次。



如今,随着AlphaXiv正式上线,公开讨论的范围又能进一步扩大了。


插件地址:

https://chromewebstore.google.com/detail/alphaxiv-open-research-di/liihfcjialakefgidmaadhajjikbjjab


参考链接:

[1]https://x.com/StanfordAILab/status/1818669016325800216

[2]https://telescoper.blog/2024/03/09/introducing-alphaxiv/

[3]https://www.linkedin.com/pulse/stanford-students-launch-alphaxiv-new-frontier-margaretta-colangelo-jh0qf/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ID:QbitAI),作者:明敏 一水,36氪经授权发布。



关键词: 吴恩达 , AlphaXiv , AI论文 , AI , AI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