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成果登Nature正刊:90天,「AI科学家」完成3500次电化学测试
MIT成果登Nature正刊:90天,「AI科学家」完成3500次电化学测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李巨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展示了一种多模态机器人平台CRESt(Copilot for Real-world Experimental Scientists),通过将多模态模型(融合文本知识、化学成分以及微观结构信息)驱动的材料设计与高通量自动化实验相结合,大幅提升催化剂的研发速度和质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李巨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展示了一种多模态机器人平台CRESt(Copilot for Real-world Experimental Scientists),通过将多模态模型(融合文本知识、化学成分以及微观结构信息)驱动的材料设计与高通量自动化实验相结合,大幅提升催化剂的研发速度和质量。
近日,为了加速多元素催化剂的发现与优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了一个多模态机器人平台——CRESt(Copilot for Real-world Experimental Scientists)。该平台能够结合自动化设备、大规模模型和实验室监测,在实验设计中融入人类经验、文献知识和显微结构信息,从而加速多元素催化剂的发现和优化加速发展。
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名为Delphi-2M的AI医疗大模型。该模型能通过分析用户的医疗记录和生活方式,并提供长达了20年,覆盖癌症、皮肤病和免疫疾病等1258种疾病的风险估计。
话说回来,梁文锋作为通讯作者已经足够引人注目了,但细心的网友还发现了这篇 Nature 论文的贡献者名单里出现了两位熟悉的人物——涂津豪和罗福莉。先说涂津豪,2007 年出生的他,2024 年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首次开设的 AI 赛道中,以 34 分(当届最高分)从全球 563 支高校与企业队伍中脱颖而出,直接夺得第一名。
就在最新的Nature新刊中,DeepSeek一举成为首家登上《Nature》封面的中国大模型公司,创始人梁文锋担任通讯作者。纵观全球,之前也只有极少数如DeepMind者,凭借AlphaGo、AlphaFold有过类似荣誉。
DeepSeek荣登Nature封面,实至名归!今年1月,梁文锋带队R1新作,开创了AI推理新范式——纯粹RL就能激发LLM无限推理能力。Nature还特发一篇评论文章,对其大加赞赏。
见过省电的模型,但这么省电的,还是第一次见。 在 《自然》 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Shiqi Chen 等人描述了一种几乎不消耗电量的 AI 图像生成器的开发。
芯片再快,也快不过光!微软研究院在剑桥拼出了一台模拟光学计算机:用手机摄像头、Micro LED和透镜拼成,却在实验里跑出了速度快100倍、能效高100倍的潜力。这一成果如今登上Nature,或许,算力格局将被改写。
就在刚刚,也许是目前最强的开源蛋白质结合剂AI设计工具,登上Nature。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One-shot design of functional protein binders with BindCraft的论文。
今天,AI 行业发展更进一步,将“光”引入 AIGC 领域,完全基于系统硬件物理定律,首次实现了具备特定特征的全新(未见过的)图像生成。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手写数字、时尚产品、蝴蝶、人脸及艺术品(如梵高风格)的单色与多色图像光学生成,且整体性能媲美基于数字神经网络的生成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