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初,AI 应用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点 —— 个人 AI 分身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与以往的虚拟助手或聊天机器人不同,大家对新一代数字分身的预期是开始承担实质性的社交和工作职能:代替本人参加次要会议、维护社交关系、甚至进行创意协作。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 Mindverse 推出的 Second Me 在 GitHub 上的爆发式增长 —— 短短 3 周内获得 10K+ stars,Fork 数超过 1000,成为 2025 年增长最快的开源 AI 项目之一。
ResearchAndMarkets 最新报告同步显示,AI Avatar 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扩张 —— 预计会从 2025 年的 8 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 59.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33.1% 。
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正在涌现出各种形态的产品:从 Character.AI 的文字化身到 HeyGen 的视频分身,从 Replika 的情感伴侣到小冰公司的数字员工,开发者们正在将 AI Avatar 推向越来越深的应用场景。
而 Second Me 是将“为我代言”这一理念成功产品化的先行者,让我们扒一下它具体做了什么。
Second Me 的核心创新在于对 AI 时代人机关系的重新定义。创始人陶芳波(清华本科、美国博士、前 Facebook 和阿里巴巴 AI 研究员)提出了一个反直觉的洞察:在超级智能时代,不是用 AI 替代人类,而是为每个独特的个体打造专属的 AI 代言人 —— 让技术为个性代言,让 Second Me 展现真实的你!
这一洞察转化为三个维度价值重构:
Second Me 的技术栈并不强调参数规模或算力竞赛,而是聚焦于构建真正理解用户的“身份模型”。这一架构依托两大核心技术模块:
而当这些价值理念和技术创新落实到产品时,用户体验到的到底是什么?
最初的困惑:我真的需要另一个“我”吗?
坦白说,当我第一次听说 Second Me 这个概念时,内心是抗拒的。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被太多的所谓的“自我展示”所包围 —— 社交媒体上的精心策划,职场中的人设管理,各种场合的人设切换。再创造一个数字版的自己?这听起来像是给本就疲惫的生活增加更多负担。
而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是:我并没有那么“爱”自己。当代人的普遍状态 —— 忙于生存,疲于应对,很少有时间真正审视和欣赏自己。而创造一个 AI 版本的自己,感觉像是一种自恋的表现,反而会有种奇怪的“羞耻感”。
实用主义的转折:解放现实的我
然而,当我从效率主义的视角重新评估 Second Me 时,“羞耻感”根本不足为道。想象一下,如果有另一个“我”可以处理那些重复性工作,甚至能够代我进行初步社交筛选,帮我更快找到真正值得深交的人 ——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也太棒了”。
Second Me 本地部署训练界面
参考链接:https://secondme.gitbook.io/secondme
举几个具体场景示例:
此外,即将推出的 Second X Apps 让我十分期待。在 Mindverse 的介绍中,Second X Apps 生态中的应用(如 Second Tinder、Second LinkedIn)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独立 App,而是基于 Second Me 身份系统的 AI 代理协议实现。类似微信小程序与微信的关系,通过标准化接口让 AI 分身在不同场景中代表用户行动。
官方展示 Demo
这种 “身份即服务”(Identity as a Service)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用户只需训练一个核心 Second Me,就能通过协议适配器在约会、职场、房屋租赁等垂直场景发挥作用。虽然具体实现细节尚未公布,但这种设计思路的意图已经清晰 —— 让 Second Me 成为用户在数字世界的统一身份代表,实现“一次训练,处处代言”的愿景。
意外发现:AI 分身折射的多维自我
最令我意外的是,在体验 Mindverse 手机端产品 Me.bot 时,创建另一个“我”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和不舒适。
Me.bot 的产品设计是通过渐进式的对话交互,原本可能让人不适的“自我审视”变成了自然的过程。不是填问卷,不是写自传,而是在日常使用中逐步构建 AI 对“我”的理解。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原来系统地认识自己,可以是一件没有负担的事。
通过 5 个问答就可以简单搭建另一个“我”
Second Me 完整的产品矩阵,覆盖从个人养成到社交互动的全链路:
1. Me.bot(身份养成平台)
Me.bot 不是简单的聊天记录工具,而是一个多模态的数字记忆构建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文本、语音备忘录、图片、网页收藏、文档上传等多种方式,持续“喂养”自己的 AI 分身。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 AI 多数处理对话文本作为 Memory 的局限 ——毕竟,真实的“我”远不止文字表达那么简单。
我中午在 Me.bot 上记录了一家好吃的烤三文鱼轻食,晚上发现我的 AI 分身正在思考一个关于“猴子心智”的奇妙比喻。主页的时间线设计非常巧妙地呈现了“另一个我”的思维流动 —— 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见了我作为 ENTP 的思维跳跃和漫游过程被另一个智能体延展,甚至有种神奇的同频感。
2. Me Talk(替我表达)
“我想和投资人聊 AI Avatar 赛道的机会和产品形态” —— 只需一句话,Second Me 就能基于我的职业身份生成一个完整的语音视频演示,用我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化风格阐述行业洞察。它不会生硬地背诵资料,而是像我平时聊天一样去输出一些 Insights。
3. Remix Talk(异步头脑风暴)
这个功能里不同用户的 Second Me 之间可以进行深度对话,创造前所未有的异步社交体验。
体验下来我感到巧妙的是,Remix Talk 的功能设计能把严肃的 Brainstorm 变成更轻松的聊天。“一起聊”让多个 AI 分身像朋友聚会一样自然交流,每个都带着自身背景认知;“Ta 说”则把请教专家变成了发微信问朋友 —— 就比如问问刘慈欣如何写科幻小说。
以后当你和你的朋友都有了 Second Me,你们也许就可以在各自忙于工作的时候先让 Second Me 安排好符合你们各自偏好的周末之旅了。
据特工们交流,Mindverse 正在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 AI 身份网络 —— 让每个 Second Me 都成为可互操作的数字身份节点。这个开放生态将打通各类第三方服务,与其他 AI 系统无缝协作,同时通过加密技术确保跨平台身份一致性而不泄露原始数据。
从封闭应用到开放协议,从单点智能到协作网络,期待 Second Me 的开放生态战略将“为我代言”从产品理念升级为 AI 世界的身份协议。
Second Me 选择开源路径(GitHub: Mindverse/Second-Me),代表了 AI Avatar 领域的一种差异化竞争策略。通过开放 AI-Native Memory 等核心技术组件,项目在 3 周内获得 10K+ stars 和 1000+ forks ,显示出很好的社区接受度。
这种快速增长背后,反映的是开发者社区对 “个性化 AI 身份” 这一技术方向的认可。不同于追求通用能力的大模型路线,Second Me 聚焦于个体数字身份的精准映射 —— 这是一个相对垂直但潜力巨大的细分赛道。
而开源社区不仅提供了技术迭代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网络” —— 当越多开发者基于 Second Me 构建应用,整个生态的网络效应就越强,最终形成“技术标准即商业护城河”的良性循环。
当前 AI Avatar 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也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具体来看:
注:Character.AI 在 2024 年经历重大变化,创始团队部分加入 Google ;Replika 拥有超过 3000 万用户;Personal AI 则强调 SOC2 合规性和企业级安全。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AI Avatar 市场正在经历从“通用对话”到“垂直场景”的分化演进。每个玩家都在寻找自己的生态位。不同于 Character.AI 的虚构角色扮演或 Replika 的情感陪伴定位,Second Me 专注于帮助真实用户构建可验证、可传承的数字身份。这种定位的战略价值在于:当 AI Agent 成为生产力主流时,基于真实身份的 AI 分身也许将成为人机协作的信任基础。
也许正如创始团队所预见:“2025 是 Year of Agent,2026 将是 Year of Second Me”—— 这是对 AI 从工具向身份基础设施演进的深刻洞察。
当我们谈论 “Year of Second Me” 时,我们实际上在探讨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在 AI 能够“代言我”的时代,人的独特价值何在?
Second Me 给出的答案是:通过技术增强而非替代人性。它让每个人都能在数字世界中获得解放和增强,同时保持个体的独特性。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人性的延伸;AI 不是潜在威胁,而是共生伙伴。
这场数字身份革命的意义,最终在于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和定义“成为自己”的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Second Me 正是成为了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的催化剂,而非障碍。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特工宇宙”,作者是“特工彩虹糖”。
【开源免费】Browser-use 是一个用户AI代理直接可以控制浏览器的工具。它能够让AI 自动执行浏览器中的各种任务,如比较价格、添加购物车、回复各种社交媒体等。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browser-use/browser-use
【开源免费】AutoGPT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智能体的(AI Agents)项目。用户创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从而让AI有步骤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
【开源免费】MetaGPT是一个“软件开发公司”的智能体项目,只需要输入一句话的老板需求,MetaGPT即可输出用户故事 / 竞品分析 / 需求 / 数据结构 / APIs / 文件等软件开发的相关内容。MetaGPT内置了各种AI角色,包括产品经理 / 架构师 / 项目经理 / 工程师,MetaGPT提供了一个精心调配的软件公司研发全过程的SO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geekan/MetaGPT/blob/main/docs/README_CN.md
【开源免费】XTuner 是一个高效、灵活、全能的轻量化大模型微调工具库。它帮助开发者提供一个简单易用的平台,可以对大语言模型(LLM)和多模态图文模型(VLM)进行预训练和轻量级微调。XTuner 支持多种微调算法,如 QLoRA、LoRA 和全量参数微调。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InternLM/xtuner